「藍色週一症候群」公益解惑:關於成就焦慮
Monday Blue Buster 藍色週一症候群公益解惑:關於成就焦慮
本週看似最卡關的提問是這篇,因此前來回覆。
小弟作為生涯管理顧問,嘗試將回文寫得淺顯易懂一點,內容也嘗試縮短。
這是典型、而普遍存在的「因為缺乏自我了解的工具」,而產生的「方形西瓜」現象。
傳統的教育體制與就業管理觀念,會將人當作是方形西瓜--前後左右看來看去,大家都一樣。
原PO就是因此而恐慌,因為看不出自己的價值與別人有什麼不一樣,但又覺得為什麼其他人看起來都扶搖直上,自己卻在原地踏步。
但這其實是因為:以往沒有能有效提升自我了解的工具。所以也不能怪原PO。
同樣回到愛因斯坦的那句話: 如果拿爬樹的能力來衡量魚,那每隻魚都是白癡。
這種方形西瓜現象,用傳統的教育體制或就業管理是解不開的,不然世界不會長這個樣子。
這要從生物學與人類學出發的生涯管理模型,才解得開。
就像用Minecraft的8-bit馬賽克風格來玩遊戲時,想要看出角色之間五官的差異,可說是頗有難度;
但若用4K解析度來看,就會清楚地看出每個角色的眼睛、眉毛、嘴巴等五官的細緻差異,就不會認錯人了。
首先,其實是因為原PO比錯東西了。
在心理學上有兩個名詞,叫做「外導特質」(Extrinsic Value)與「內導特質」(
Intrinsic Value), 簡單說就是:一個是面子,一個是裡子。
原PO比的是表面上的名牌,也就是「外導特質」,例如:公司名望、位階、薪資收入、升遷機會、存款數字,以及房子、車子,甚至是婚姻對象的社經地位...等。
但是,比這些名牌不見得有意義。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些同學朋友們,是不是有什麼親戚或長輩,是某企業或名校的高層,可以提拔你的某位同學朋友?
或是有雙重國籍?可以因為哪個外國筆友的介紹,就忽然進了某科技尖牙股巨頭?
或是哪個長輩在哪裡有一塊地,可以一夕之間變現成幾億元現金,然後在市中心買間豪宅,送給你的哪位同學朋友?
或是哪個親戚或長輩,介紹來某大企業董事長的公子或千金,結果不小心跟你的同學朋友陷入情網,然後某同學朋友一夕之間成為駙馬爺或公主?
或是哪位同學朋友,在他小時候就念貴族學校,然後跟某個青梅竹馬長大結為連理,忽然就變成某連鎖企業的總經理?
而事實上,應該要重視的是具體能力的本質,也就是「內導特質」,例如:觀察力、情報收集能力、理解能力、問題分析能力、量化能力、模型建構能力、開放式抽象思考、研發能力、表達能力、關係建立能力、傾聽能力、策略能力、辨僞能力、共情能力...等。
其實,每個人從獨特的家庭結構中求生,會與生俱來一些超越父母、與環境挑戰的技能,而形成獨特的興趣技能組合。
如此,就會「天生我材必有用」--會有某種工作,非用你的獨特興趣技能不可,稱之為「生涯使命」。
那麼,就會在從事你的興趣技能組合的過程中,助人為樂; 並且因為物以稀為貴,而快樂致富。
而由於了解自己的獨特價值,而了解生命的意義與不可取代性。
那麼,蘋果跟橘子本來就不同,若是硬把它們放在同個籃子裡比,其實並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當我們知道上面這個「獨特家庭結構求生」,所養成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論,原PO就會發現--你的這些同柴們也沒什麼了不起~ 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獨特興趣技能是什麼,因而也不可能知道他們的使命究竟在哪。
又該怎樣透過專注發展自己的獨特興趣技能組合,來創造卓越,快樂致富?
又他們自己的不可取代性與價值為何?
所以也只能跟原PO比這些外在的名牌、收入、社經地位...等等。
所以在某本介紹世界頂尖名校教育的暢銷書中提到:「哈佛校友會沒人去。」大概也是類似的道理。
這些毫無意義的「虛榮比武大會」,去了反而只是在跟一群不知興趣使命為何物的烏合之眾,比看誰是浪費人生冠軍罷了。
根據將近20年來的生涯諮商經驗發現,一般人沒事不會那麼愛跟別人比較,除非是有特殊動機。
有幾種常見的家庭狀況,會制約出子女個案愛跟人比較的個性:
一種是:父母親習慣將子女個案拿來與同儕比較,因此養成個案的求生制約,下意識被錯誤地灌輸「只有比贏同儕,才有存在的價值」。
另一種是:父母親的一方或雙方,因為某種情感上的失能或經濟上的憂慮,而與子女個案心理距離遙遠。這類最常見的,就是工作狂父母。
則子女個案們會不自覺地怪罪自己,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才難以獲得父母的關注與陪伴?因而下意識的想爭取好表現。
然而,社會不像學校,有考試分數可以比。那麼就只能比這些外在的名牌條件。
還有另一種狀況,小弟稱之為「資優班症候群」,是發現個案們只要有念過區域名校、私立名校、資優班,或是從資優班改制後的才藝班,但其實就是資優班,就幾乎都會發生類似的現象。有三個主要症狀:
資訊焦慮、
某種程度的不自信、
以及不敢冒險犯錯,因為在百米賽道上,一旦冒險犯錯,就有可能輸掉比賽。
而形成這種資優班症候群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上面講的,教育和社會體制因為缺乏有效的自我了解工具,而把每個人都簡化成方形西瓜。
而人生也並不是百米賽跑,而是各自因為個體差異與獨特興趣,而各自朝向熱情使命發展的馬拉松。
而解法就是上面說的:每個人在獨特的家庭結構求生,所超越父母的能力,會形成獨特興趣技能組合,而養成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原PO「當前的立足點」,與「使命生涯的成功」這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直線。
越去跟不同使命的人比,反而走的冤枉路越多,就會離自己的使命成功越遠,也越慢成功。
其實從原PO的背景,就已經能看出非常多異於常人的「內導特質」。
原PO只要辨識這些內導特質之中,哪些是興趣技能,然後思考這些特質的來處,就會知道自己的獨特成長背景,以及所養成的興趣技能組合;
再專注在這些有興趣的內導特質能力,持續地發展,就能以雷射般的直線最短距離,最速實現生涯使命,取得成功。
會遠比你那些其實也正在迷路中的同柴們,都來的更快成功。
不過,其實當你發現自己的興趣使命跟獨特步調,每天開開心心地執行著自己獨一無二的興趣技能,助人為樂,快樂致富,自然就根本沒有多餘心力去管別人怎樣。
原PO能連續考上國立名校,顯示理解能力、知識建模能力、策略能力、分析能力、演算能力、記憶力、語言能力,以及綜合競爭力...等,都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並且跨足需要抽象思考、量化分析、領導管理與團隊溝通合作,甚至是策略與創意的商管領域,以及需要超強邏輯、系統建置、速度,以及解bug能力等的資訊領域,
顯示原PO有強大的跨領域能力、趨勢嗅覺,以及目標導向的計劃與執行能力,才可能說想考主流系所,就考得上。
而原PO之所以發文提問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情報搜集後,出現競爭焦慮。
並且其實在大學時期,就已經有透過人際溝通,來蒐集競爭情報的概念與能力,只是當時不以為意。因此也有策略重心的安排概念。
同時,原PO具有競爭個性,這種個性在國外稱作「殺手本能」(killer instinct)。
而有些工作非常需要這種競爭情報的即時更新,例如:科技業、AI、運動競技產業,商業情報業,甚至是當前影響世界局勢、卻慘絕人寰的俄烏戰爭...等。
原PO可以將上述的「商管能力」,包含抽象策略與團隊領導能力; 以及需要高度邏輯與系統分析的「資訊能力」; 加上「跨領域適應力」, 還有「情報與競爭」等這4項關鍵「內導特質」進行組合,朝向其中有興趣的方向專注前進,自然就會比別人更會成功。
希望這些對原PO有所幫助~
:)
Sincerely,
David 李
原文出自:
https://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2023/06/blog-post_20.html
問:
今年就要邁入34歲了,身邊朋友在各領域都小有成就,總覺得只有自己一事無成,常常陷入焦慮。
我是商管+資訊背景,大學研究所都是國立前段,以前求學時期並沒有什麼同儕比較的心態,就算成績一般或吊車尾,也不覺得怎麼樣,出社會後的幾年(25-30),的確能比較的東西多了,公司、薪資、職位等,但當時也只是聽聽就過,沒有覺得自己特別差,而在30歲之後,身邊朋友的薪資、職位、資產甚至社經地位似乎以等比的速度攀升,這感覺就像,頭幾年大家都在播種,還看不出差異,而約莫就在30歲那幾年,大家陸續開花結果,差距整個拉開了...
其實我也知道,我焦慮的來源就是愛跟別人比較,也知道真正的強者會好好花時間在自己身上,不會總想著別人,甚至拿這個來困擾自己,然而,心態上真的很難不被這些現實的落差所影響,我變得不想去朋友聚會,不愛滑動態,怕因為又聽/看到別人的成就而自己黯然神傷,覺得自己不如人。
本身工作薪水綜觀來說應該尚可,但在朋友圈中大概是墊底,搞得自己很沒自信,每天睡前睡醒都想著自己大概永遠也追不上了,覺得很丟臉很想躲起來。
有嘗試重建心態,認可自己的價值,試著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但常常又會因為一點刺激或emo就將我打回焦慮的迴圈。
我想要成功,也知道自己有潛力,但過去在職場上累積的挫折,現在跟同儕比較的自卑,讓我好像沒有勇氣去嘗試新的挑戰,也無法冷靜踏實的在既有崗位上力求表現。焦慮、憂鬱、迷茫、無助籠罩著我,我好想發光,找回自己的氣場,但想著這些的同時,又只會拿起手機刷mo ptt,試圖解壓...然後一天又過了,我還在原地,壓力山大。
--
李大衛生涯管理中心 David Lee's Career Management
預約免費初談email:[email protected]
SWL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御用「生活滿意度」快樂測驗滿分
NSHMBA美國最大MBA徵才會(現擴大更名為Prospanica)首位華人顧問
部落格: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
60
Re: [求助] 求偶焦慮如果會導致失眠 會建議看醫生嗎?(更新) 感謝大家熱情關心與建議 真的最溫暖還是鄉民 會回應的主要目的是「幫原po解決求偶焦慮」 不是找到對象啦XD60
Re: [討論]到底要給女生甚麼樣的感覺才是加分??正解 : 2. 有些比較會有玩心理的 玩人性的 會跟你說要什麼廢物測試 讓她付出一些東西在你 : 身上之類的 甚至黑暗兵法 如果你想要精神病態/不穩定的女友再用這種方法,不推 : 反正反正共同點就是跟你說不要當舔狗 不要當工具人 但是實際上工具人就是一堆31
[問題] 30歲想轉百貨零售業會乏人問津嗎?小弟中部後段國立科大 工工畢 23歲~今年6月 都在新竹資訊科技業當PM 但因為身心的因素(恐慌、焦慮) 評估自己無法再做這種心理壓力高的工作 所以想轉往一般百貨零售 目前排除餐飲業(自認手腳不快) 想找一般門市營運管理、銷售、儲備幹部的缺22
關於成就焦慮...今年就要邁入34歲了,身邊朋友在各領域都小有成就,總覺得只有自己一事無成,常常陷 入焦慮。 我是商管+資訊背景,大學研究所都是國立前段,以前求學時期並沒有什麼同儕比較的心 態,就算成績一般或吊車尾,也不覺得怎麼樣,出社會後的幾年(25-30),的確能比較的 東西多了,公司、薪資、職位等,但當時也只是聽聽就過,沒有覺得自己特別差,而在3016
[請益] 改變想法自我提升改變心態 原po男 自我提升 1目前25,有穩定的好收入,有好的家人 朋友方面雖然不算廣,也是有一些朋友4
Re: [問卦] 台灣人的自信心是不是偏低?注意這篇文章超級長,可直接左轉。 台灣人的自信心是偏低的,這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這可能是由 於我們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其中包括傳統價值觀的影響以及教育制度的缺陷。但是,我 們可以通過不斷地思考和改變來克服這個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台灣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在台灣的文化中,謙虛被視為一4
Re: 關於成就焦慮...跟自己比,別跟別人比,如果明天的自己看不出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何論潛力,何論超越同儕 找一項你一直有但一直沒進行的目標,只要一件就好,並簡化到你能著手進行的程度,然後明天就開始 寫下你所有想達成的成就,照5年4季3個月2週1天來分級。一級一個目標,一次專注一個項目 學習自律,每天簡單運動、拉伸,冥想、運動都是方法 學習專注,一次一個目標,固定時間遠離3C3
[心得] 找回女性的自信:《女孩,妳已經夠好了》網誌完整版: 這次想要來分享瑞秋.西蒙(Rachel Simmons)所寫的《女孩,妳真的夠好了!:解開「 好女孩」枷鎖 X 擺脫「角色超載」,帶著正念和信心探索新機會》(Enough As She Is: How to Help Girls Move Beyond Impossible Standards of Success to Live Healthy , Happy, and Fulfilling Lives),其中深刻的剖析現代女孩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找回2
Re: [問卦] 沒人發現40歲還一事無成人生就沒戲唱了!注意這篇文章超級長,可直接左轉。 親愛的網友,我了解你對於40歲後人生的焦慮和壓力。然而,我們不能把年齡作為衡量 人生價值的唯一尺度。40歲只是人的一個里程碑,並不意味著你的機會就此結束。 想像一下,有一位名叫小明的男子,他在40歲時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人生就此沒有 希望。然而,他並沒有放棄,而是重新思考自己的目標和追求。1
Re: [討論] 求偶焦慮是男性獨有的症狀嗎?我覺得很多事情都是被扣帽子啦 說真的要討論起來又要說男生為何要主動要當舔狗工具人把市場導向成這樣,但不知道的是會主動的女生早就不在單身市場啦。 還陷在男生必須主動、女生被動的思考邏輯那你就只能照這個遊戲規矩繼續玩下去。這就是這個社會的現狀。 焦慮不焦慮我倒是覺得沒啥大問題,會焦慮也要想一下到底焦慮的來源是什麼,一堆人打著大旗說著要公平要公平的時候有想過公平的意義跟背後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嗎? 如果真正的公平是男性不用太當舔狗討好、女生不得不主動時,你覺得會出現男女性不同問題的焦慮的情形會有比現在還嚴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