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悲情城市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聽說台北出事勒,警察在查私菸的時候打傷人了。」「那些菸怎麼來的?還不是那些大官走私進來的。」台灣近代影響最深遠的大事件,在片中看似偏遠的九份,談論起來好像只是一件發生在山的另一邊的事情,但卻在各方面都影響著人民的生活。
前陣子看完《巴比倫》,才說著最後結局呼應了青年的夢想:「留下能永遠流傳的事物。」看完《悲情城市》又想起了這一段。整部片上至國寶級大師李天祿、老牌演員阿匹婆,下至當時只是龍套演員的邰智源、唐綺陽,他們現在或許還在線上,或許已經作古,又或是拍完之後銷聲匿跡,但光是能集結這樣一群支撐起往後數十年台灣影視圈的演員們,再加上幕後強大的電影團隊,這部電影就已經足以被稱為台灣電影的標竿了,更不用說它碰觸的題材是在電影上映的1980年代非常禁忌的話題之一。而這樣的夢幻隊伍,能透過這種形式永續流傳,電影應該算得上人類前幾偉大的發明之一吧。
整部片的時間點就在二戰日本投降退出台灣後,到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這短短的四年間。故事聚焦在九份的一個家庭,由他們的視角描繪當時台灣一般人生活的情境。如同一開始說的,片中對於二二八事件的描述很少、很淡。對整個中華民國政府的態度只在一些日常對話或聚餐中流露出來,你看得到他們抱怨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看得到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或是對台灣人總是被不同的異鄉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而二二八事件雖然發生在實際上不遠的台北,九份卻好像被隔離在外,眾人聚餐談論起來好像是發生在遙遠地方的外地事件,可是隨後的戒嚴、白色恐怖,又實實在在的影響著這個家庭。
這種平淡又無孔不入的氣氛是我覺得這部片厲害的地方。實際上很多事件確實對局外人來說只是茶餘飯後的話題,這部片把那種事不關己的態度完全呈現出來,那只是在台北大稻埕發生的一個查緝私菸的糾紛、那只是一群學生在立法院前聚眾抗議的運動、那只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互看不順眼打起來的戰爭。對身為市井小民的我們,日子還是照樣過,每天要張羅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早就壓得我們沒有時間與精力去在意這些「好像很嚴重,但對我現在要煩惱的事情沒有差別」的事情。而即便這些事件後續確實影響到平民的生活,我們卻也好像只能被動地接受,並沒有甚麼力量去阻止這一切剝削發生。在看《悲情城市》的維基時,看到莊嚴先生的一段話:「想起電影《悲情城市》『可憐的台灣人,生作就是乎千人騎、萬人幹』及『對統治者而言,台灣就是一間公司』的兩段對白,唏噓之餘,我真的很難體會:侯孝賢、朱天文這些被歸類為『泛藍統派』的文化創意人,為何能如此精準地詮釋台灣人的悲憤?」我不太了解侯孝賢為啥歸類為泛藍統派,但要詮釋這種悲憤,不需要看顏色黨派,因為那是全世界基層人民都會遇到的狀況。
電影是雙主角,由已故的陳松勇飾演林文雄,以及梁朝偉飾演林文清。林文雄那種江湖味由陳松勇詮釋得非常傳神,從小到大看過的台灣影視作品中,我一直覺得陳松勇的髒話罵得最對味。雖然近來開始有種聲音認為台灣影視作品常常安插個滿口髒話的閩南語使用者,或是髒話都用閩南語為主等等,有汙名化閩南語的嫌疑,但是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語言的自然使用而已,不如說正是長久以來日常生活的影響讓我們習慣這些用法。更何況以《悲情城市》來說,它就是以幾乎全閩南語的形式再進行,時代、生活環境、角色設定如此,要是刻意撇除這類言詞的使用反而顯得很不自然。不過語言也是《悲情城市》中一個很有趣的地方,雖然以閩南語為主,但是也混砸了粵語、日語、上海話、還有陳儀廣播中那個帶有腔調的華語,有一幕林文雄與上海黑幫談判的橋段很有趣,林文雄以閩南語向小弟說話,小弟再翻譯成粵語給對方的翻譯聽,對方翻譯再轉成上海話跟老大說,轉來轉去我都快暈了,其實侯導是想灌水多混個幾分鐘吧。(誤)
讓梁朝偉飾演林文清是很有趣的選擇,讓不會說閩南語的他在這部以閩南語為主的電影中當主角看似很奇怪,可是讓他當個聾啞人除了可以掩飾語言能力不足,還可以讓觀眾有身為那個時代的台灣人只能沉默的腦補空間。不過在幾場對戲,尤其是林文雄對文清嘮叨念一大段叫他不要不告而別,趕快把寬美娶回家那段,文清那種一臉茫然的樣子,我都不知道是梁朝偉的演技太好,把聾人演得唯妙唯肖;或者那是真的聽不懂而呈現出來的自然狀態,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所以他才沒有機會被提名影帝吧。而他在片中唯一的一句台詞:「我,台灣人。」預告中看起來很感人,但在片中對照當時的情境卻顯得有點微妙,不過仍舊寄託著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他的戲份中有段讓我覺得很有趣,文清的職業是攝影師,有幾幕是他利用墨水在修底片,當下我想著:「這就是最早的修圖『照騙』啊。」
電影的拍攝方式很有趣,絕大多數時候都是鏡頭固定在一個地方,讓演員在那個場景演出,而沒有多少特寫或跟著演員移動的鏡頭。這種固定式的視角讓我覺得好像不是坐在電影院的觀眾席上,而是就坐在現場看著這一切對話與動作發生,讓我更融入旁觀者這個角色。另一個有趣的小地方是整部片因為文清是聾啞人,所以都要筆談,常常來回寫完紙條後才有一幕黑底字幕寫著剛剛筆談的內容,又加上前面說到這部片幾乎沒有特寫,連各種信件內容都只是演員閱讀後的反應或陳述,這些手法讓電影唯一一幕紙條的特寫—那是被槍斃的政治犯留下的血書:「要有尊嚴的活著,父親無罪」—顯得獨特而更有力量。
--
推
血書那段真的看了情緒會很波動
推
剛看完,真的值得進場
可以看好幾次\
固定鏡頭的原因,侯導有說過,當年歷史場景很難找,
所以鏡頭不能動,一動就會穿幫~
你的心得很棒耶,前幾天也才陪家人又去看了一次
全台語不能説設定 是台灣當時就是這樣是背景史實
文雄和上海幫南腔北調那段我覺得很重要。因為語言
不通,經過幾次轉手後,語氣、語意都有微妙的不同。
更加深誤會。像文雄講的,直接聽是算客氣的。但粵語
翻譯的口氣卻變秋了
然後,對方的粵語小弟跟上海老大說話又精簡了...
這個真的只有華語觀眾了解有什麼差別(外國人看字
幕大概覺得差不多...)侯孝賢導演超強,用這場戲就
拍出當時衝突根源之一
當時的基隆(九分)真的就是多語言混雜,連閩南語都是
多腔調混雜,身為基隆人看這個部分蠻有感的
當時語言不同自然就失去親切感,而產生是外人的疏
離感,更別說彼此所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兩方的隔閡
更大。
好看
血書那段,眼裡忍不住落下
大推,謝謝分享,原來是用墨水修照片~我也很喜歡固
定式的視角,先出現聲音再出現人物
文良在醫院流淚那段處理很好,用打雷聲借代戰場的轟
炸聲,使文良想起在戰場時的種種
好看
是認為好人、知識程度比較高的都講國語,壞人和草
根階級講方言會有刻版印象覺得講方言就是粗俗的印
象
文清那句含糊的「我,台灣人。」讓我覺得是在表達台
灣人沒辦法說自己是哪裡人的情況,更何況他講完還是
差點被打,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
推
6
首Po最近重溫侯導的悲情城市,也緬懷陳松勇眾多著名角色中獲獎的經典代表作 當時台灣的環境,侯導挑戰了非主旋律的題材「228事件」,一時間228成為了台灣社會的顯 學,揭露當權者那段不堪的往事 先是直接參展威尼斯影展,狠狠的甩了國民黨一巴掌,後讓國民黨一刀未剪的讓其在全台上 映,讓那段老人們常在餐桌上叮嚀「批評政府的話不能亂說」的過去,正式成為回憶17
首Po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民國78年,台灣剛解嚴不久,導演侯孝賢拍攝《悲情城市》,並以此獲得第46屆威尼斯影 展金獅獎。這是台灣第一部觸碰「二二八事件」的電影,後續也被稱為「台灣三部曲」的6
首Po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其實我已經忘記當年看這部 到底是高中還是大學了XD
32
[好雷] 《悲情城市》悲情的人們此次為4K數位修復版,可惜台中場次有支援 4K的影廳,《悲情城市》似乎都沒有排上, 但在牽猴子FB粉專上有人說「台中站前秀泰 全館都為Christie 4K」,這樣也許台中站前 秀泰是觀看《悲情城市》最佳選,這次選擇22
[討論] 良辰吉時與侯導電影的相似度有多少?衝著侯導第一次監製外加演出卡斯夠厲害追了良辰吉時,距離上一次追劇已經很久了,這 次跟朋友一起看完一二集,朋友突然問說這部劇裡面我有沒有看到侯導電影當中常見的慣 用手法。 這還真是個好問題!雖沒有把侯導電影全部看完,但經典的那幾部還是認真刷了幾次。把 侯導有名的那幾部作品跟這次良劇相比之下,良劇的確有一些侯導電影味道。9
[好雷] 《濁水漂流》短評《濁水漂流》:作為金馬入圍最多項的作品,此片無疑在題材上是最平易近人,電影對於遊民的描寫非常深入,簡約的畫面與鉅細靡遺的內容細節彷彿紀錄片般謹慎含蓄,細節的不馬虎凸顯了演員與導演對真實性的講究,帶入感極強。在片中每個遊民對無家者的想法異同,是故事最大看點,理想與現實的拉扯,造就每個人走向不同的地步,電影對不公不義的現實為之發聲,透過《濁水漂流》一片,對觀眾而言可能會顯得有些乾硬難以入口,導演對於戲劇性的煽情內容能少則少,劇情層面薄弱,這使得電影節奏緩慢與不太在乎主線,但在越靠近結尾,則越顯得情緒渲染力強, 每一條故事線的收束都具備了各式遊民的生活態度,若能耐住性子品味此片,其內容是相當的觸動人心, 對於主角的行為與目的安排,基於故事本身是抗拒權力的情緒浮動,電影對遊民的存在正義提出相當多的質疑,也可見得遊民在生活上的困難與眉角,而內容雖看似極度真實卻也絕對與紀錄搭不上邊,因為電影從頭就灌輸了遊民的觀點,這讓觀眾很快的與主角站同邊,這是我覺得這部片稍微可惜的地方,並沒有更多的其他觀點可供對照,這也造成最後的悲催結局容易使人質疑有無絕對的必要,但仍不減畫面上帶來的衝擊性。 吳鎮宇和一眾大小演員對遊民生活的演繹十分真實,活靈活現的展示低端生活的喜與悲,可以說吳鎮宇和謝君豪在此片的表演幾乎看不到兩人以往螢幕中的影子,是一幅全新的角色面貌。至於其他眾演員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尤其柯煒林飾演的木仔其無法捉摸的神情實在有趣,但說到李麗珍飾演的遊民女配角的入圍倒有點出乎意料。 簡單來說《濁水漂流》在題材與演員表演上十分有趣,對於遊民的描寫十分真實深刻但也因比重而多半捨棄了戲劇層面,這必定影響觀眾對這部電影的接受程度,但只要沈住心欣賞,必定能在片中找到遊民生活真摯的絕望與感動,以及導演李駿碩為無家者發聲的不絕信念。4
[ 普雷] 我和我的祖國—不夠扣人心弦大家別看到片名就急著噓= = 我單純以藝術鑑賞的角度去評論 以下無雷 其實這部電影就是由很多個微電影組成的,從中共建國的時間軸推到最近,主題大多都圍 繞在中國的重大工程與科技發展,並且由各別的導演執導。4
[好雷] 19171917 這是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名單裡我最晚看的一部,之前看到同溫層紛紛將它列為最佳 影片心裡頗有微詞,心想其他部明明也很好看,你最好真的有這麼厲害喔!結果有,真的 有,看完《1917》的當下我在戲院超級激動,怎麼有這麼好看的電影! 曾經讓我這麼激動的電影不超過五部,而且都是因為劇情本身;畢竟我一向重視劇情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