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分享] 跟你談業績的書店主題書 日本書店產業的

看板book標題[分享] 跟你談業績的書店主題書 日本書店產業的作者
MEOWWW
(meow)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0

沈如瑩 書店工作者

近年出版市場上出現不少「關於書店的書」,有些是作者採訪不同書店寫下的報導,有些是經營者以文字分享酸甜苦辣。台灣在這領域的出版品,早些年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鍾芳玲的《書天堂》系列,至今亦時有佳作。翻譯書品項的最大宗則來自日本,從清水玲奈的《書店時光》、石橋毅史的《書店不死》,或吉本忍的《東京本屋記事》等,種類繁多。這些能夠翻譯成中文,在台灣出版的「書店書」,多半以感性筆觸介紹書店店主的經營理念及背景,充滿故事性,成為閱讀愛好者紙上旅行乃至親身走訪的良伴。

不過,在日本這個深具「打破沙鍋問到底」民族性的國家,其實還有另一類書店主題的書,聚焦於書店產業發展,由書店工作者執筆,也可能是業界人士的分析,內容也有許多書店的概況,但主要關注實務操作,甚至是相關數據及政策上的變化。這類書內容主打業內人士的共鳴,因而較難有機會引進台灣市場與大眾見面。

這些書並非憑空冒出。儘管同樣面臨嚴重衰退,日本媒體對產業變化仍保持一定的關注,經常出現相關報導。此外,日本的書店工作者也有許多舞台可闡述自身想法,小書店自不待言,相較於台灣大型書店皆以品牌包裹,日本的書店店員許多皆投身產業多年,對市場想法成熟,以個人身分撰寫專欄、受訪,甚至主持廣播節目等活動皆時有耳聞,業界的交流也更廣泛、多元地進行。

▇《書店員的工作》:書店工作者的實務心得

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作品,是在日本一間百貨公司的選品專櫃裡。在登山用品、包袋雜貨之間只擺了兩小櫃的書,卻十分聚焦在閱讀與出版的領域。這本《書店員的工作》(書店員の仕事,2017年4月)結集了59篇由書店工作者執筆,於2009至2017年3月間刊載於《NR出版會新書再版情報》

(註
相較於集英社、小學館這些耳熟能詳的日本大出版社,「NR出版會」聽來十分陌生,查詢之後才知道是一個成立於日本七零年代學潮時期,以人文社科書籍為主的小型出版組織(約十間成員),樸素的官網上可找到一些資訊(http://www006.upp.so-net.ne.jp/Nrs/top.html)。
)的文章。

書中分成三個部分:「從書店現場說起」、「書店店員的工作」(2010–2013、2014–2017兩期),以及「東日本大地震特別篇」,執筆者可能來自大型連鎖書店、地區書店或小書店,但都是在第一線奮鬥的書店工作者。文章多半不長,風格也各自不同,例如任職於神奈川平坂書房的疋田真己執筆的〈為了賣出這本書〉文章中提到,人文書的操作不一定只能單純回應讀者需求:「以人文書而言,經常認為書櫃的樣貌是由讀者決定的,但我認為維持週轉率

簡單解釋如下:「週轉率」指的是存貨與銷售間的比率,依各行業或各店面的營運狀況基準不同。一般而言週轉率愈高表示銷售情況愈好,反之則愈差(但並非愈高愈好,週轉率過高表示存貨掌控不足),週轉率差表示書籍銷售速度過慢。
至關重要,如何讓讀者容易找到書是首要考量。」

除了回應讀者的需求之外,人文書也必須藉由主動操作(包含書櫃以及平台陳列),讓讀者更容易看到不同的書,提升銷售速率。她也舉例說明,如何不為分類所囿,而依照每一本書真實的屬性歸架,以及藉由主題策展,協助讀者在書海中得到有用的推薦資訊等。

對台灣讀者而言,比較特別的應該是曾經派駐在台灣的紀伊國屋石堂聡,及淳久堂書店高原博臣兩位時任店長的文字。兩篇文章都寫於2010年,距今不到10年,在台灣發展的日資品牌書店版圖已發生不少變化,如今讀來恍若隔世。

紀伊國屋海外展店經驗豐富,在來台灣開店前,已有超過20間海外分店(包括美國、東南亞地區、澳洲及杜拜)。根據石堂聡的說法,一開始紀伊國屋採取的是小坪數策略,主要供應日文圖書及雜誌,後續才納入英文及當地語言出版品,擴大營業坪數,頗受好評。台灣的銷售方向,起初亦以台灣主題的日本出版品為主,隨著台灣圖書比例增加,業績已高於日文書。同時,相較於日本的新書自動配本機制

日本的供應商大都會依照各書店過往同類型的書籍銷售狀況決定新書的配送量,也常因為通路之間彼此擠壓,犧牲小書店的配量挪移至大書店。台灣其實也有類似狀況,但運作上不像日本那麼系統化。
,台灣書店必須主動對廠商下單才能拿到書,是兩地作業不同之處。

淳久堂則擁有台灣和法國巴黎的海外分店。高原博臣撰文當時,台北有兩間分店(天母店和已結束的忠孝店),他說自己原以為客人會以駐台日人為主,不料大約七成都是台灣人,面試的時候也遇到許多熟悉日本動漫文化的年輕人。這讓他想起派駐巴黎時,正好《七龍珠》、《聖鬥士星矢》的動畫正在法國播映,也有讀者會到店裡來找法文版的漫畫,不過對20年前的法國人而言,喜歡日本文化的還是些「怪人」。

▇《所謂「賣書」這一行》:直面實體書店的危機與挑戰

《所謂「賣書」這一行》(「本を売る」という仕事,潮出版社,2018年1月)是不久前在福
岡丸善書店發現的。作者長岡義幸是自由新聞工作者,長年關注出版等議題,此書為他在《潮》月刊中〈走向書店〉(書店を歩く)專欄的文章結集。

書中分為5個章節:「凋零街區的書店」、「地方與書店」、「地區書店的挑戰」、「新書店
的型態」、「跨越震災」。作者實際走訪100間日本各地的區域書店,與店主深談經營的困難
。根據書中資料,與1999年相較,日本書店每年以500至600間的數量減少,訪談的書店也有不少處在即將(或已經)結束營業的狀態。作者並不迴避這些議題,而是以產業觀察的角度探究原因。

第一章「凋零街區的書店」提到,日本出版營收約有半數來自於雜誌(含mook)及漫畫(單行本及期刊),但近20年來,這兩大類讀物衰退情況比書籍嚴重,漫畫在這兩年甚至每年跌幅超過一成

(註
註:數據部分引自「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指標 年報 2019年版》網頁https://www.ajpea.or.jp/statistics/index.html
)。由於雜誌、漫畫固定客源的比例很高,營收減少對必須長期經營社區讀者的書店而言是致命傷。

另外,在〈支撐小書店的供應商危機〉一篇中,更提到由於整體產業不振,以薄利多銷為本的供應商難以支持,名列日本十大供應商第四名及第七名的「栗田」和「大洋社」,先後於2015年與2016年宣告破產。栗田後由第三大供應商「大阪屋」收購,持續努力經營,但大洋社就此結束營業,據稱牽連書店達500間以上,甚至有20間書店因貨源不足而關門大吉。

這些案例讀來不免沉重,但其後二至四章也記錄了多家經營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書店,如何在人口外移、高齡化社會、商圈變遷等不利因素下,以專業選書、客製服務、改變商品結構、複合業態、遷地開業等嘗試開闢新路,甚或在原店主因年事已高決定歇業時,因緣際會接下書店,從而開啟第二人生,也為書店找到新生命的佳話。

▇每一間書店,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由多人執筆的《書店員的工作》,像是書店日常的切片,儘管工作流程上有許多不同之處,讀來卻處處熟悉。以產業角度切入的《所謂「賣書」這一行》,則呈現日本圖書及出版產業的真實面貌,字裡行間仍不時出現「堅持」、「理想」、「責任」這些看似夢幻的信念,但同時也看到每一間書店為了生存所做的努力。

這兩本書都在最後一章裡收錄以3・11東日本大震災為主題的文章。如同台灣出版過的《重生
的書店》,透過這些文字,被地震損壞、海嘯沖毀的景象,以及人們的恐懼、狼狽,彷彿歷歷在目。有些書店不幸因店主罹難而就此消逝,但有更多書店努力振作,甚至從組合屋走出災後的第一步。期間亦有不少供應商大力協助,免費提供貨源,讓這些書店得以重新營運。

街角的書店有其好處。老闆就算賠錢也因為興趣繼續做下去,誰都沒話說,不過這樣稱不上做生意。買賣這事要成立,讓店生存下去,唯有確保業績足以支撐才行。我是抱持著「就算多賣一本也好」的使命感的。

──《所謂「賣書」這一行》
書裡提到的大部分書店,我應該永遠都沒有機會走訪,但在閱讀這些篇章的過程中,不僅看見了對閱讀共同的熱情,更看到許多書店工作者如何以大無畏的姿態與務實的執行力,不斷嘗試用專業突破困境。儘管結果不一,那份活力的確值得我們學習。台灣書店的多樣性與營運的創新程度絕不亞於日本,但除了訴諸夢想、感性與美麗的空間之外,如何讓更多人理解書店真正的內涵,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2685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118.227 (臺灣)
PTT 網址

hwider03/24 09:12謝謝分享

kantantantan03/24 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