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為什麼我們會被騙?

看板book標題[心得] 為什麼我們會被騙?作者
joowei
(瓜g)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0

網誌圖文版:
https://reurl.cc/WRod5y

書籍簡介:

為什麼我們會被騙?
破解金錢騙局、假新聞、政治謊言背後的詐騙機制

作者:Daniel Simons & Christopher Chabris
推薦指數:☆☆☆☆

前言

說謊是人類很特別的一個技能,不論謊言是刻意想要獲得對自己有利的,還是單純善意的謊言,有些人天生就很會說謊。同樣的,會說謊就有容易受騙上當的人,而本書就是在講解我們為何容易受騙上當以及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自己遭受「巨大的」損失。我想先說明,本書有一些部分我還沒有機會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尤其作者在講得幾個研究被證明無法被複製有讓我非常訝異。但我只能先假設作者沒有欺瞞的必要,並分享幾個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


專注與倖存者偏差

在進入這段主題之前,有興趣的人可以先點選下面的連結,並按照影片連結做出相對應的指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QmdoK_ZfY

預言家、靈媒、魔術師個共同點是什麼?他們都很會玩弄人類的專注力。本書作者是「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的心理學家。若你不知道這是什麼實驗,簡單來說就是他們邀請了一群人看一段影片,受邀的人員會被要求要計算影片中的人傳球了幾次,並在最後告訴研究人員次數。特別的是,影片當中會出現一隻莫名其妙且突兀的大猩猩。而受測者幾乎都不知道影片過程當中有出現這隻猩猩,大都專注在數傳球次數上面。這就是專注力的優點與缺點,我們可以靠專注力做很深奧的推理,但也很容易因此忽視了旁邊其它的重要資訊。

讓我們回到預言家、靈媒以及魔術師。「我預測明天股票市場有很大機率會漲,但也有可能小跌或持平」,不知道各位對這句話有什麼想法?這句話基本上跟「一分鐘有60秒」一樣是廢話。但很多「預言家」往往在講完這句話之後的隔天就宣稱自己預言精準,而大家也很容易就此買單。他們往往會整理自己過去作出精準預測的預言,使得信徒更加癡迷。當大家專注在成功的案例時,往往會忽略了失敗的例子,也就造成了我們時常提到的倖存者偏差。就拿大家很喜歡講的成功的企業家大都是大學輟學生,強者如賈伯斯、比爾蓋茲都是大學輟學生,所以我也應該大學輟學去創業。講到這裡,作者建議大家如果聽到很不可思議的例子時,可以用一個可行性表格來評估這些事情到底是否為真。以大學輟學為例,我們將表格分成四格,Y軸上方代表成功創業、下方代表創業失敗; X軸左邊代表大學輟學、右邊代表大學畢業。畫完這個表格就會發現左上角大學輟學又成功創業的例子遠小於其他三個格子。

我們很容易忽視看不見的例子,而這些例子往往卻是影響力極大的。我很喜歡作者在書裡提到的世界大戰的案例。同盟國在一次空戰之後損失了許多戰機,而研究人員根據有成功回來的戰機進行了一番研究,想了解該加強哪邊才可以避免戰機的損失。這項研究最終以失敗作場,因為真正該研究的是那些「沒有」成功折返回來的戰機。這件事告訴我,有時在做市場研究時除了要看那些在市場成功的佼佼者,其他時候也要看那些失敗的品牌為何會失敗才能避免重蹈他們的覆轍。


預期與預測

人類很喜歡去做預測,預測明年的目標、對方的下一步,有了這樣的前置動作才好去做後續的行為。不久前很火紅的一個電視節目「全明星辯論會」其中有一集,反方運用了命題的漏洞,巧妙的把自己變成正方的辯論隊伍並且殺的原本的正方手足無措。正是因為大家都會預期可能的走向,所以騙子很喜歡利用這樣的心態來進行詐騙。舉例來說,921大地震過後若你接到震災救助金支援的電話,你很容易不疑有他就決定捐款。我們往往會被這種跟我們預期一致的事情給欺騙,但是當結果跟自己本身的信念相左則比較容易起疑。

這種預期的心態其實很容易造成現在事情越來越兩極,試想若你是深藍的支持者,你在接受到深藍的好消息跟負面消息時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反過來、深綠跟白色的支持者呢?預期與預測是我們在做很多事情不可或缺的行為,但不可否認要時常的檢視自己是否做了太多預先的假設了。而當大家在看別人的預測時也可以注意一下對方的結果,好比有人預測明天下雨機率70.23423%跟有人預測明天下雨機率60%,哪個預測比較可信呢?統計上來說,要做到更精準的結果,所需的樣本就要大非常多,因此如果預測到達小數點後面5位,你就要懷疑對方是如何做出這樣的預測。


什麼?原來這些研究無法被複製?!

再來是我自己認為這本書的重頭戲,在講是哪些研究之前我要再次強調,我還沒時間仔細去研究作者說的那些研究沒有辦法被複製的原因,以及他們的發現是什麼。但我想若各位有做過研究、寫過論文都會知道若是要找到像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或者很簡單的因為A所以B的強烈因果關係模型有多麽困難。若找到了,其結果往往容易被很好的期刊接納並多次引用,甚至是獲得諾貝爾獎,因為現實世界的模型很容易有更多中介、調節以及其他的變項。因此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作者提到哪些研究“目前”仍是無法被複製並證實的。

若大家跟我一樣很喜歡閱讀一些認知心理學的書籍,想必一定對「推力」這本書不陌生,裡面提及很多小小的改變就可以影響別人最後做的決策。過去曾有研究指出,讓選民理解到「做個投票者」比「了解投票重要性」更能激起選民投票的意願,因此若能在選舉期間讓大家知道自己是個投票者就能大大改變選舉的結果。但後來有人複製了這項研究卻並無顯著效果顯示這兩者之間甚至是跟控制組(完全沒有受到提醒)有明顯差異。

"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Amy Cuddy不論是在他的著作或是TED的演講中都一再說明,「力量姿勢」可以改變人的睪固酮、皮質醇以及風險容忍度,使得這些人在做完這個姿勢一分鐘之後可以更有自信且更有掌控感的去進行演講或面試等較容易緊張的活動。甚至在我最近很愛的一部影集裡頭"Ted Lasso"中的女主角也有類似的舉止來提升自己的「力量感」。沒想到這個研究居然也無法被複製。

最後一個是鼎鼎大名的書籍「成長心態」。過去研究說明人若是保有成長型心態,就能創造種種利益,甚至有助於化解以巴衝突。但近年的幾項研究卻無法證明短期介入的成長心態能有這樣的效果。

我自己在讀到這本書這段的時候覺得,這一段才是這整本書的重點吧(笑)。推力、姿勢決定你是誰、成長心態這三本書雖然都是很久以前讀的,但不得不說對我的影響以及印象都滿深的。我看到這些結論被推翻的感想是WTF?因為能出書、又是領域專家、再加上結論並不會非常畸形,使得我沒有懷疑的理由。然而就像這本書想告誡大家的一樣,作者並不是要大家對所有事情都感到懷疑,而是要在「可能」會對你造成巨大損失的時候提起戒心去懷疑是否為謊言。就像力量姿勢與成長心態的研究或許沒辦法被複製,但若你行之有年也對你造就了實質上的改變,即使是「安慰劑效應」也對你的人生有了幫助及改變,若所有的事情都要懷疑最終的結果只會讓你步步艱辛且與天下為敵。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57.179 (臺灣)
PTT 網址

cowbaya03/03 22:50

weimr03/04 21:26

timonting03/04 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