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閱讀札記:《恰如其分的自尊》

看板book標題[心得] 閱讀札記:《恰如其分的自尊》作者
jean17
(醒/夢,亦在人間。)
時間推噓 1 推:1 噓:0 →:0

https://i.imgur.com/ohyzWe7.jpg

圖 閱讀札記:《恰如其分的自尊》



讀完這本書,再次反思書名所言「恰如其分的自尊」,同時檢視自身日常生活,乃至從小到大的一些經驗,一邊琢磨書中內容一邊思考,潛藏在腦海中或混沌或朦朧的想法亦隨之沉澱、清晰,或至少能找到相對應的參考點。我想,這正是閱讀帶來的神奇作用。「自尊」這概念可說是方方面面滲透在個人與群體之中,其影響力可謂是不知不覺,甚至你不特別去注意它,它還是會如內建導航系統般,驅使你不自覺去做出符合你自尊水平的一些行動。



為何會這樣描述呢?其實這也是初讀完這本書後,讓自己感到不可思議,進而去思索而得到的小小發現。有時要挖苦一個人,會說他總是「自我感覺良好」,然而自我感覺良好是不好的嗎?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表現很好,但偏偏旁人都不這樣覺得,就很有可能得到那明褒暗貶的評語。對應到這本書所探究的「自尊」,自身的表現與他人的評價似乎正與自尊的形塑密切相關,當一個人缺乏對自身的客觀了解,只是一味地自吹自擂,就算一無所成卻熱衷為失敗找藉口,那在旁人眼中看來,顯然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現,而這樣的人又能稱得上是擁有「高自尊」嗎?



在這本《恰如其分的自尊》中,介紹並闡述了四種關於自尊的型態或水平,分別有「穩定型高自尊」、「不穩定型高自尊」、「穩定型低自尊」、「不穩定型低自尊」。為了讓讀者能在閱讀中對應自身狀態,書中也加入了自我檢測量表,可供讀者透過那些精心設計後的問句,進行必要的自問自答,藉此看到自身的自尊屬性,無論是高或低、穩定或不穩定,總是有望加深對自己的理解與看到問題點的所在,如封面所述這是──一本廓清自我,
化解痛苦的自尊重建指南。



在第一章〈自尊心的三大支柱〉中,提到自尊由「自愛」、「自我觀」與「自信」等三大成分所組成。唯有這三者發展均衡,才足以造就恰如其分的自尊,進而促使個體的內在與外在都均衡發展,並且在面對他人與自我時減少衝突與矛盾,發揮出個人價值與在群體中的定位。低自尊的主要表現,大概有害怕失敗、容易退縮、畏懼他人目光等;高自尊則表現出近乎相反的面向,追求成功、積極向前、接受他人的讚賞等。



穩定或不穩定的差別,主要在於遇到各式情境的考驗時,那些組成自尊的元素,是否會因此而有所動搖或改變。穩定的高自尊者,就算面對失敗或他人的奚落,多是能保持正面的自我肯定,從失敗中記取教訓只為邁向下次的成功。但若是不穩定的高自尊,則可能要靠合理化那些失敗,與反駁他人的負面評價,來維持不一定那麼穩固的自尊心。穩定的低自尊者,在面對失敗時相對平靜,只因他早已認定自己如何努力都不會成功,他對自我的評價是偏低的,每當他人對其發表貶低其價值的評價,只是在鞏固與確立他的自我認定。不穩定的低自尊,則時常表現出「自我懷疑」的傾向,對於成功或失敗都保持戒慎恐懼的態度,只因他常處於積極與消極相互拉鋸的情緒狀態,有時也渴望透過他人的讚許來鞏固自己時有起伏的自尊心。



在此書的第五章〈自尊從哪裡來?〉,可以看到自尊的起源與童年經驗可說是密不可分。自我意識是組成自尊的一大成分,書中也提到,兒童大約在八歲左右,開始具有整體的自我心理意識。他們開始能描述自己是誰、在想什麼、感覺如何等,也會意識到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自身是有連貫式經驗的完整個體,不會突然變成有別於昨日的自己的另一個人。可以說,從小潛移默化之下,個人所養成的看待自己的方式,就是構成自尊的基礎。雖然書中也談到,對於八歲之前的兒童的「自尊」形成過程的研究並不多,追溯自身的童年回憶,或者是觀察生活周遭遇到的孩童,也能看到一些值得省思的端倪。



就拿筆者的自身經驗來說,在從小的家庭環境,雙親算是實施比較傳統式的「打罵教育」,常用責罵來取代說理或溝通。這讓身為長女的我,總是擔心自己會不小心說錯話或做錯事,有時父親一個臉色不對,就會讓我下意識想避開有他在的場合,深怕他接下來會對自己發脾氣。每當父親板起臉,母親就會好意提醒我,不要表現不好讓父親生氣。就算在逐漸懂事的過程中,也能得知雙親的嚴格主要是希望自己能進步。在青少年時期的自己,可說是格外排斥雙親的教養方式,甚至時而言語頂撞或消極不配合,就算這樣做換來的是更讓人難堪的責備、打罵,連同在課業表現上,自我放棄式的不得志與茫然無措。



如今,三十多歲的自己,看著這本探討「自尊」的書,回溯自身的兒時記憶,逐漸能同理當時的自己。值得欣喜的還是,此時的自己已非被動式地等待被父親責罵的小孩,能理解那擔心表現不佳,而用虛張聲勢的言語來武裝自身的「心虛」;或者採取將事情擱置一旁,不行動的拖延戰術,來逃避眼見心想的「失敗」結局。知道自己為何會如此想或那樣做,可以說是重新建構「自尊」的重要根基。害怕失敗與拒絕被批判,讓成人後的我,下意識選擇不斷地自我批判,同時對於無論是求學或就業終須面對的,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或多或少都感到排斥而不樂於去面對。



說回書中內容,自尊重建的過程往往也是一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在測驗中得知自己應是屬於「不穩定型低自尊」後,我倒是沒有太多焦慮或難過的情緒,畢竟要改變自己也須先從了解自己開始。在第十一章〈我愛自己故我在〉就談到了從自身為出發點,透過調整自我認知與行為模式,來重新建立與鞏固立足在這社會,總需擁有且能靠自己把握住的「自尊」。書中也提到,無論高自尊或低自尊都無絕對的好壞,最重要是意識到且培養自重與自愛的精神,在群體生活中也能與他人互相支持、合作,讓雙方都有機會看到更恰到好處的「自己」。



組成自尊的重要元素中的「自信」,儼然是達成提升或穩固自尊的重要基石。自信與行動可以說是相輔相成,少了行動的自信或少了自信的行動,都如同建立在沙灘中的堡壘,經不起浪花的侵襲,只要一有考驗對於自身能力的信任度的事件發生,哪怕只是他人有意無意間的一句評語,都可能瓦解看似風平浪靜的表象,甚至讓無所適從的個體,回歸自我懷疑與逃避退縮的惡性循環。因此,透過行動逐步培養自信,同時在自信的滋養中維持行動力,在或多或少的失敗中逐漸看到自身的能力與天賦,終能一步一步地邁向成功的坦途。


寫到這邊也先做個結論──那就是,自尊其實也是認識自我,同時幫助個人活出真實自我
的原動力。一個人的自尊高低與穩定度,並非一成不變,當你能在每一件確實完成的小事,看到自己的進步與逐步累積的經驗,自信心就能逐漸養成,而那對於攸關個體如何立足於世的自尊,可以說是起了關鍵作用。自尊也會影響他人看待自己,連同自己與他人互動的模式,可以說是只要你睜開眼睛,甚至在夢境中的一些潛意識活動,都與有形無形的「自尊」息息相關。無論是低自尊或高自尊,在充分理解自身狀態之後,選擇突破或維持現狀,都不失為與自我和平共處的良方。更重要的還有,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畢竟仍是獨立的個體,卻避不開需要與他者共存、競爭的社會,個人的內在與面對外界的平靜或平衡就顯得格外重要。



釐清進而接納自身的自我評價,若自身表現在他人眼中或優良或低劣,也剛好可以客觀去檢驗或重新評估。擁有自知之明與樂於應變的能動力,相信在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也能還給自身一步接著一步無人滋擾的海闊天空。



卓敬檸/2022.05.12 01:45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1.187.23 (臺灣)
PTT 網址

CocoAD05/13 08:53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