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心得] 《長勝心態》三個顛覆傳統輸贏的關鍵行動

看板book標題[心得] 《長勝心態》三個顛覆傳統輸贏的關鍵行動作者
wackynoteis
(Waki瓦基)
時間推噓 1 推:1 噓:0 →:4

《長勝心態》讀後心得:三個顛覆傳統輸贏的關鍵行動
成功,不是短跑衝刺或你死我活,而是長線經營的態度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long-win/

你覺得「成功」的人是什麼樣子?是在學校的表現出色,每次考試都比別人高分的人嗎?是在田徑賽場上跑出第一名好成績的人嗎?是在公司裡面升遷得比別人快、賺得比別人多的人嗎?我們只能以勝敗和輸贏來判斷一個人成功與否嗎?不一定,我們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

這本書在說什麼?

《長勝心態》的作者是領導力教練凱絲.畢曉普(Cath Bishop),她曾經是奧運划船選手,代表英國國家隊參加三屆奧運與六屆的世錦賽。她發現在運動場上,那些風光的「贏家」獲得獎牌之後反而覺得空虛,除了第一名之外的「輸家」則覺得自己一文不值。深入探討之後,她發現這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文化在學校、職場和商業世界中無所不在。

作者透過廣泛的案例和史料,帶我們追溯「贏」這個字的由來,說明了追求贏的心態是如何左右了人類社會的文化跟思考方式。她將傳統的求勝心態定義為「短勝思維」,然後她用「長勝思維」重新定義了「贏」這個字。她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人們可以關注長期而言更重要的事情;不僅重視結果,也要關注學習與成長;看清楚長遠的目標,跟其他人合作與建立連結。

這本書會顛覆我們以前對「輸贏」的二分法,認識到如果一味追求獎牌、追求第一名、追求贏過別人的心態,反而會讓我們離幸福快樂愈來愈遠。書中提供了三個關鍵的行動,幫我們建立一個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框架。

1.想清楚目標和意義

「短勝思維」看重的是狹義的衡量指標,像是銷售數字、KPI、選舉的結果、成績和排名。短勝思維的人習慣將短期的目標列為優先事項,他們為了達到成功,只在乎結果,不惜代價。

「長勝思維」看重的是廣義的衡量指標,像是經驗、價值觀、協作、健康和幸福。長勝思維的人願意在短期內犧牲結果,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並做出改變,他們重視執行過程的經驗、人品和誠信。

作者在輔導企業內訓的時候,最常被主管問的一個問題是:「你能幫我們贏過對手嗎?」當她反問他們:「為什麼?」得到的答案大多是「要當市場的南波萬」和「要當業界領頭羊」。可是當她進一步再問他們:「你如果成為業界頂尖,會給世界帶來哪些有意義的變化?」她得到的明確和有意義的答案其實少之又少。

這就很像,當主管在一年之初問你:「你今年的工作目標是什麼?」然後你回答:「我的考績要贏過同事 A 和同事 B。」這是一個很危險的答案,因為這代表你每天起床去工作只是為了一個「贏過別人」的結果在生活。如果我們退一步思考,想清楚我們真正想做的是:「我想打造一個更好的用戶體驗」或「我想開發一個更有效率的程式」。這種目標反而更能夠驅動我們發揮更好的工作表現。

就像體壇領袖 Sue Cambell 曾經說過:「沒有人會為了 KPI 而起床!」想清楚什麼東西對自己是最重要的,採用廣泛和長期的視野去定義成功,分析我們的努力會對周遭世界發揮什麼影響力。

2.持續學習的態度

「短勝思維」關注的是最頂尖的人,贏家只有第一名。短勝思維的人最想學速成的技能,優先考慮可以快速獲勝的技巧和策略。他們專注在執行任務和待辦事項,關注的是狹窄的專才和專業領域。

「長勝思維」樂於向不同背景的人學習,儘管他們並非第一名。長勝思維的人重視心態、思考模式和行為表現,像是批判思考的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他們會放慢腳步思考發揮長期影響力的方式,看重通才和其他廣泛的技能。

作者曾經跟隊友在划船比賽奪得第一名上岸之後,發現教練臉色不悅地說:「我們來談談妳們的表現。」經過檢討,她們才發現自己對比賽的細節掌握度不好,發生了很多技術上的缺失。她們會贏只是有一點僥倖,因為對手表現得更不好。

只有當我們分析了「表現」,才能開始獲得所需的資訊,掌握需要改善之處。只有檢討「表現」,才能找出哪裡做得還不錯,應該繼續精進,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需要做出改變。但是比賽的「結果」不會告訴我們這些細節,結果反而令人分心,對接下來的學習和進步毫無貢獻。

就像學校成績不能代表長大後的成就一樣,讓人敬畏的不是這次考試的第一名,而是保有熱情持續學習的人。《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的作者 Ali Ash 描述傳統教育方式面臨的挑戰:「很多人經歷……教育制度,深信拿到了文憑、學位,一切就到此為止。我認為
,現在是終身學習的世界,要成為沒有盡頭的勤學者,隨時保持學習、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你能不斷成功以及創造不平等優勢的利器。」

「結果」總是令人分心,只有分析「表現」,才對接下來的學習有意義。將注意力放在做事情的方式與態度,而不是只放在事情的結果。

3.建立人際連結

「短勝思維」認為成就是靠一個人的身分跟職位而定,有人贏就要有人輸,贏家的獲勝靠的是犧牲其他人。短勝思維的人習慣對別人掌控與支配,他們注重的是可以獲得外在肯定和獎勵的行為。

「長勝思維」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全人,而非其成就,總是尋求雙贏,共同創造雙方能共享的更大成果。長勝思維的人常給予別人信任、協作和包容,他們重視可以建立彼此關係和理解的機會。

「競爭」的英文字 competition 出自於拉丁文的 competere,原本這個字的意思是「一起拚搏」。背後的精神是協力與合作,但是發展到今天,變成了擊敗和摧毀他人。「競爭者」從合作的對象,變成了必須要消滅的強勁對手。

我們是否要「打敗」某人才會覺得自己成功了?我們心目中的傑出,是因為自己的優異表現而定,還是「比別人好」才算數?《無限賽局》這本書的作者 Simon Sinek 講過一個觀念:「對我們的對手產生一種敬畏的心理,觀察對方的優點和長處,學習並且用來改善自己,讓自己朝原本崇高的目標更邁進一步。」

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小插曲,Simon Sinek 以前曾經把心理學家 Adam Grant 當成一個「要贏過的對手」,可是他發現自己不但沒有贏,反而愈來愈原地踏步。後來他把對方視為「可敬的對手」,透過和對方的學習和交流,反而精進了自己的實力(對了,他們倆人的書都是我的愛,沒有比較級)。

務必跟同事、朋友、合作夥伴建立連結,打造一個未來有可能合作和協作的良好關係。擺脫一味跟別人比較、你爭我奪和零和遊戲的生活態度。

後記:我對長勝的解讀

在讀完《長勝心態》之後,我心中浮現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認定一個遙遠的獎牌或
KPI 才是成功,那是否代表我們現在的每一天都是『沒有那麼成功』的狀態?」我認為完全錯誤,其實我們的每一天都是成功,但每一天也充滿失敗。成功的是「過去」的點點滴滴累積成了現在的我們,就是我們「現在」最好的樣貌了。失敗的是「現在」的我們還有很多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正等著我們持續學習和精進,去實現那個理想中的「未來」的我們。

所謂的長勝,並不是說「長久以後」的某一個日子我們才終於獲得勝利。恰恰好相反。長勝的意思是,從「現在」開始直到很久以後的這段「漫長時間」裡面,這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你都活在當下、充滿活力地持續學習、建立連結和發揮影響力。如此一來,你就是長勝。擁有這種心態的人,難敗,卻常勝。

勝利與失敗不是跟別人的比較,而是跟自己一輩子的競賽。如果我們每一天,都能朝向清晰的目標前進、持續不斷地學習、跟人們建立合作關係,那麼每一天都是成功,每一天都是勝利。成功,只是一種選擇,不是別人賦予你,而是我們要賦予自己。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103.146 (臺灣)
PTT 網址

dark022407/12 08:27剛看完這本書,覺得還行,偶爾會覺得打高空了點。但對

dark022407/12 08:27於勝利確實點出不同的看法!

Terahara07/12 10:07這本書像是滿多書的結合,像是原子習慣、心態致勝、魅力

Terahara07/12 10:08學。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寫出金牌、銀牌、銅牌的心理

Terahara07/12 10:08差異,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