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其它] 咖啡萃取:風味的複雜協同系統
回文沾光, 感謝Icta大的分享.
個人最近手沖改用點滴法,
15g粉細磨, 95度水慢慢滴到150cc
然後下壺拿走加水到200cc.
看了Icta大的文覺得有些啟發.
有些呼應, 也有些新的想法/疑問
呼應的部份是
用所謂bypass的手法,
加水會改變味道, 而不是由濃轉淡這麼簡單.
下壺一開始高濃度的咖啡液,分段加清水進去,
入口會感受到「不同的味道」,
所謂的水果、花草、堅果等風味,
通常在某一個濃度時整體口感最佳,
我也遇過把莓果調bang不見的奇妙經驗.
加水過頭變成很普的酸咖啡
在最佳口感前, 苦澀味會比較突出,
加太多會變成body很薄的咖啡水.
風味會變得模糊沒層次
若要呈現「明亮的酸質」
點滴後怎麼加水調比例都很沒有(個人經驗).
但直接用46法強調前段做, 就容易做出來
然後接下來是新想法/問題,
首先是46法強調的分段,討論用暫分兩段理解
強注水+大水量,
用在前段 vs. 用在後段.
最後得到濃度一致的咖啡液
但味道不同,
應該是大家都有的經驗.
咖啡粉溶出的物質都進到了水裡,
但各種風味物質比例不同.
和手法有因果關係.
按不知其所以然的經驗法則,
通常是避掉後段(所謂過萃)會得到比較好的結果,
這又讓我產生新的問題,
法壓,聰明濾杯或冷泡這種浸泡式的做法.
是咖啡粉溶出的物質到水中擴散,
隨著溶出的物質變多,濃度變高
會讓咖啡溶出的速度變慢,
達成均衡時停止.
對照起來,
一般濾杯/dripper的做法,
讓水持續沖刷咖啡粉.
風味物質就持續被帶出滴到下壺裡.
假設都是15g粉注225cc水, 並完全滴到下壺中,
浸泡式(以聰明濾杯為例)溶出的物質
和濾杯直沖(Hario v60)溶出的物質,
應該是後者為多.
v60手法在後段注水帶出的風味物質(不是風味),
應該是聰明濾杯沒有的,
或都有但改變了比例.
我這樣的理解不知合不合適,
也和大家請教
※ 引述《Icta ( )》之銘言:
: 寫到這裡,也沒有什麼結論
: 好像也不該下結論
: 相關的研究這幾年發展得很快,每隔一陣子就會看到新的東西
: 咖啡萃取的理論也是一直在改變
: 如果真的要說什麼是最重要的
: 就是風味本身
: 繼續喝,繼續看,也許新的想法就會出現吧
--
所以有人會說BYPASS可以讓味道打開而不擠在一起,至於要多
"開"則是因人而異,就算同個人也會因當天的狀況而有差
對啊常被說擠在一起. 但我其實比較認同Icta大的說法, 因為味道是同時感受的. 加水到不同比例時,會有不同的味道, 這比較不像擠/展開與否 換句說說, 不是濃淡的差別 這個用espresso+水變美式更明顯. 有的風味會在合適濃度時才喝得到.
※ 編輯: chang17a (36.228.135.26 臺灣), 10/09/2023 10:47:40同意 所以我很喜歡用點滴做冰咖啡 bypass冰塊
前段的比例會很高 看焙度後段少 淺的可能幾乎沒有
嗯也是我的問題, 按經驗是有前段後段有差別.
點滴通常讓每一粒咖啡粉都吸飽水才流到下壺,從吸飽
水到流到下壺的‘’時間‘’較長,所以還是偏向有浸
泡到的概念,相較於V60直接沖,水接觸到咖啡粉’‘
時間’‘較短就流到下壺,喝起來有很大差異,可以嘗
試比較46法粗研磨每一段悶45秒跟46法細研磨每一段只
斷水4-5秒
對啊. 話說我是用點滴法避開茶感或澀味. 口感比較圓也偏甜,但放大的酸香不好做. 還有冰滴. 前陣子在常去的咖啡館喝到.很喜歡. 點滴法滴出來的濃度偏高. 加水才好喝. 我猜想是毛細作用下 咖啡粉間高濃度溶液減緩風味物質的溶出/擴散 最後一注水把這些高濃度溶液往下帶. 收工
好奇,你為什麼會覺得全浸泡式能溶出的物質比較少?
同樣完成滴濾的時間, 咖啡粉接觸的水(溶液) 浸泡法的濃度較高,擴散/溶出速度變慢了 也就是同時間內溶出的物質較少 這是從咖啡粉的立場去理解的
※ 編輯: chang17a (36.228.135.44 臺灣), 10/10/2023 10:15:57原來是指同時間
一般認為滲濾萃取強度大過浸泡,比較直觀去想可假設若布
料沾到污漬,清洗時不會只是浸著等乾淨,更多會用水流進
行搓洗
可以參考我之前po在版上的實驗文,V60萃取率確實高於浸
泡式。
50
Re: [器材] 抱怨一下粕谷哲濾杯 KDC-02-B趁這個機會來隨便聊一聊過濾這檔事 在談濾材之前 我們先聊一下要過濾的東西是什麼 沖煮咖啡的過程當中 一旦咖啡顆粒接觸到熱水27
[實驗] 以Difluid進行咖啡萃取率實驗實驗動機: 開始烘豆之後,發現如果烘焙能完全排除生味、苦味、澀味, 等明顯因為烘焙瑕疵導致的負面風味,剩下就看生豆自己的本事。 如果能達成上述前提,咖啡沖煮的時候,就可以把所有風味一滴不剩的萃取出來, 也就能大幅降低沖煮難度,以及器材的影響,減少入門難度。18
Re: [手沖] 水柱大小 & 壺嘴高低隨意聊聊酸香這回事 先談香氣,這裡先引用一段科學人雜誌的文章 > 有些只要微量就能被嗅覺辨識的氣味分子,在不同濃度時,聞起來 的氣味不同。例如有一種硫醇類的物質thioterpineol在低濃度時聞起 來像葡萄柚香,但高濃度時就會讓人覺得是惡臭。研究指出,有可能17
Re: [器材] 抱怨一下粕谷哲濾杯 KDC-02-B由於發現上一篇文章講到萃取不均 卻又講得太快,沒有寫清楚 所以這邊趕快先來談一下均勻萃取、過萃之類的話題 結論是,我不認為讓所有顆粒均勻萃取是最重要的事情 甚至我覺得過度萃取,萃取率過高這些概念很可能只是萃取瑕疵的代罪羔羊9
[器材] 專欄:濾杯設計對風味的影響今天的專欄,我們將與大家介紹濾杯結構對沖煮的影響! 圖文好讀版: 在咖啡世界裡,手沖是非常熱門的沖煮方式,也是咖啡愛好者,在家享受好咖啡最方便的 方法,從早期經典的Hario V60濾杯、Melitta 梯形濾杯,到現在各種各具特色的濾杯百 家爭鳴,更多沖煮的可能性正等著我們發掘,無疑是咖啡圈的一大福音。這篇文章,我們8
[心得] 咖啡萃取原理,四六法延申粕谷哲認為 咖啡的前40%的水,決定了主要風味,後60%只是濃度調整 其中大家都知道萃取方向是由酸、甜、苦去進行 但如果採用四六法則去嘗試把每一注滴下的水分離,分別去品嘗其味道就會發現 在第一注,往往是濃度最濃的,也是會溶出一定程度的酸與甜味 但酸味最重的,往往可能是第二或第三注。6
[其它] 微聰明咖啡手法分享 (聰明濾杯 ft. 微波爐)去年開始用聰明濾杯泡咖啡, 一直覺得聰明濾杯可以泡又可以沖是一種很有變化的器材。 浸泡為主的萃取方式讓出杯的穩定程度大大增加, 也更容易透過咖啡研磨粗細、水溫及浸泡時間等參數調整出杯風味。 看到同樣屬於浸泡萃取的虹吸壺,6
Re: [器材] 抱怨一下粕谷哲濾杯 KDC-02-B節錄Icta大的最後一段, 實際上很多手法調整一下還是可以用到這類型濾杯上 但極小濾紙面積的限制就在那裏 萃取率很難做到極高 因為很快就會面臨水流路徑縮減而萃取不均的問題4
Re: [手沖] 水柱大小 & 壺嘴高低感謝Icta大的這篇文章,尤其是關於沖濾與浸泡的差異。 我自己原本對於咖啡沖煮的理解,或者說"想像"如下, 1.每一顆咖啡粉的粒徑相同、內含物質也相同。 2.每一顆咖啡粉內的物質有100種,每種各一個。 3.物質根據溶解出來的先後順序命名為1、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