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狄金生 Dickinson S03 (雷) Apple TV+
海莉史坦菲演美國詩人 Emily Dickinson的 Apple TV+影集《狄金生》,前年底第一季上架時就以古裝場景當代呈現的 YA 風格吸引觀眾目光!看 Emily家人同學與時代同道們唱未來流行跳未來舞蹈、搞未來派對談未來話題彷彿和當代 2010s年輕人毫無距離,但看她們在 1850s參與當下最新科技碰觸當下最新議題蠢蠢欲動當個 SJW、又隱然告訴我們過了一百六十年前進改革的意志並不遙遠仍遙相呼應!這樣離經叛道的改編若做隨便了很容易變成玩弄酷炫符號譁眾取寵,但本劇主創 Alena Smith對 Emily生平與詩作乃至時代精神都信手捻來、竟能每集都考究切題還呼應當代!
http://fr.web.img4.acsta.net/pictures/19/09/16/16/43/0462884.jpg
這次看我也注意了一下劇評評價,真沒想到爛番茄第一季 75%已算不錯之餘二三季竟然都有 100% 大好評!總之雖然本版看的人少獎季也沒啥聲音、此劇還是有一小群人在默默欣賞的。我本來以為既然 Emily Dickinson活了 55 歲詩作上千篇、應該可以無限拍下去拍到海莉長大成中年演員?但有點不捨地發現本劇三季就已是工整圓滿的結尾:S01 拍 Emily少女時代的「Amherst 學院時期」、見識好多新知新學新社會新文化、談她如何認識世界探索自己開始立志寫詩;S02 拍 Emily耕耘詩才力求表現的起飛期、有點汲汲營營地想發表詩作揚名立萬、終究醒悟這只是幻夢一場。
https://fr.web.img3.acsta.net/pictures/20/11/03/11/17/1762992.jpg
是呀,Emily 的寫詩與其他年輕同道們的各種文化耕耘、就如同我們當代文化青年的各種文化汲營般,欣賞閱讀創作文藝都所為何來?S02 好多人都一頭熱地追尋了亭台樓閣裡的愛情社交才能名氣等身外之物、才慢慢意識到詩與任何文藝都還是要回視現實的自身與身遭處境,有這領悟之後很快就迎來視覺浮華大減但衝突張力大增的第三季:S03 全季正式進入美國最大創傷的「南北戰爭時期」、Emily 的死神老友每天東奔西走忙碌到懷疑人生 XD Amherst 小鎮的男同學們也一個個應召上戰場送命、解放黑奴與女權議題亦紛至沓來... Emily 的詩可以怎麼回視自己改善社會呢?
https://fr.web.img2.acsta.net/pictures/21/10/14/12/44/2984924.jpg
這種「寫詩救世」的情懷其實有爭議與危險,我也不知 Emily Dickinson史實有沒有這一塊關注,不過 S03第一集片頭開宗明義「傳統學界不把 Emily Dickinson當個戰爭詩人」、「很少人相信她的詩有替國家發聲的力量」,顯然主創是有意用她與團隊的考據詮釋來挑戰這概念!當然本劇細節應該很多是杜撰頂多精神有呼應可能的 Emily史實:S03 開場就是一場悲戚的喪禮、倒不是他們北軍陣亡子弟的、而是狄金生家的阿姨 Lavinia、只是在這季節連牧師都會搞混「每天送陣亡子弟大家心好累、今天竟不是那就草草結案」XD 在此開啟本季大小敘事雙線平行發展交相呼應:
大敘事,當然是南北戰爭,這是一個國家本可親愛精誠卻有「無法消弭的歧異」而陷入衝突分裂,然後迎來一堆死亡令 Emily焦慮我的詩能做什麼撫慰人民團結國家,更不能忘記南北戰爭初衷那看見黑暗改善人權的「廢奴」問題;小敘事,則是劇名的「狄金生」一家還不只 Emily,也是一個大家庭本可親愛精誠卻有「無法和解的心結」而陷入衝突分裂,也以一個死亡開場讓家人相繼展開存在焦慮成連鎖反應,每每令 Emily急如熱鍋螞蟻想方設法透過詩與其他行動維繫家庭,但家庭社會總是或忽略或逃避的多元個人「黑暗角落」她必須學習正視、不然寫了再多詩作都是白寫!
也許可說,儘管 Emily第一季已成功立志成為了詩人、第二季尋尋覓覓後也已知詩人的戰場在何方、但在這戰場上屬於詩人的文藝實踐還有待第三季摸索。詩如何撫慰創傷的人們,或是任何文藝如何作為戰時苦悶的精神食糧,最傳統的想法往往很簡單:當然是要團結國家也團結家庭、當然是要懷念過往美好時光努力恢復、當然是要大家和樂融融開開心心不再有紛爭;但很遺憾,戰爭仍然繼續也包含有意義的紛爭、家庭仍然分裂也一樣包含有意義的分裂、創傷仍在擴大但恐怕也是有意義的擴大... 也許與其粉飾太平讓大家過舒服日子相濡以沫、不如大膽揭開瘡疤看見最黑暗?
於是看來這季就要在這處處令她焦慮皺眉的南北戰爭與家庭衝突中,處處挑戰逼她思考翻轉找到詩人的道路,然後迎接史實 1860s起 Emily Dickinson「身著白衣深居簡出」埋首創作的晚年,這晚年居然就從三十多歲一路寫到了臨終!話說後世的「傳統學界」如何看待 Emily Dickinson的晚年歷史呢?很多人認為她陷入了憂鬱、失婚又失戀,甚至推測她患了各種身體與精神疾病、因而悲戚地一身白衣獨居斗室、就這樣不問外事孤獨終老晚景淒涼、僅有一位當時文評 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 有跟她長期通信作為極少數與人間保持的連結...
但本劇主創與其背後團隊顯然要挑戰這種「孤獨終老」的怨婦敘事、而要重新描繪 Emily為一個容光煥發掌握人生遨遊詩海的時代精靈!她想用傳統方式「撫慰人心」恢復「美好昨日」的努力只會是白忙一場,反而要本著她向來最有感覺的「死亡」主題繼續探索、甚至還要傾聽死神接觸死亡更直陳死路、才有機會如前輩詩人但丁一般「親赴地獄」碰觸最底層黑暗!當然啦,寫實說來這南北戰爭 1860s的時代別說女性上不了戰場、連在小鎮社會甚至家戶內部都動彈不得,但 Emily要把握機會抓住觸角探索黑暗、並從有限家戶聯想到國家景觀、就算身居斗室也能捕捉無限世界!
https://fr.web.img6.acsta.net/pictures/21/12/21/12/50/3248673.jpg
E01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先從小見大迎接「死亡」並重會死神,由此從家庭創傷延伸聯想國家創傷。在此死去的阿姨長了羽毛化作神秘的青鳥?抑或化作接下來幾集也可供捕風捉影的小老鼠或大黃蜂(海莉的《大黃蜂》可惜只一集)?總之有了轉生長了「羽毛」彷彿無限絕望中就有了希望?開季第一集就有的「希望」一定是只是幻夢一場 XD 不過 Emily早已抓到這「希望」浮木緊抱不放、馬上蹦蹦跳跳做下去一刻不得閒,連金童哥哥 Austin 都覺得這叛逆妹妹是不是吃錯藥了?以前看到什麼都質疑批判、如今竟都在捍衛保守派「家庭價值」?
E02 "It feels a shame to be Alive -",第一根浮木就是揮別死亡迎接新生、正是表面嫂嫂私下情人的 Sue生了寶寶!大宅貴婦生個寶寶是屬於女性的喜悅嗎?在 20-21世紀的今天我們都知道很令人玩味、其實 1860s的狄金生一家人人也心照不宣,不但小媽 Sue分娩掙扎沒人牽手時小爸 Austin 竟琵琶別抱、上季才學 Emily當女性獨立拒絕帥男的小妹 Lavinia看了心生艷羨、爺奶抱孫的婆媳緊張與老夫老妻問題亦浮出水面、本來滿臉堆笑訴求和樂的 Emily也忍不住耍消失!上季早已「預知死亡」的 Fraser 前來餞別、Emily 的精神食糧先放下虛幻撫慰從黑暗現實開始。
E03 "The Soul has Bandaged moments" ,自命「千千萬萬潛在男友」都壯烈成仁的小妹 Lavinia、為了國家男人開起「繃帶編織工作坊」開成戰時新時尚派對 XD 卻讓 Emily期許自己詩作作為「繃帶」療癒國家靈魂而陷入焦慮:美國最偉大詩人惠特曼也不作詩了、現在在野戰醫院投身醫護才是真貢獻,那我 Emily的作詩志業是否也早已不切題?還不如捲起袖管修補身邊家庭社會的傷口?秘密情人 Sue抱怨「妳寫詩給我卻不來看我」令她不禁心生猶疑、單戀小男 George 卻說「在妳與詩之間我選妳的詩」倒是史上最甜蜜!那若要讓寫詩真正開始改變世界,又該向誰學習呢?
E04 "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學習第一課,先去較近的後方醫院拜訪惠特曼!如果想要體會國家的傷痛、就要「把自己變成傷者」當個方法派詩人?這集人人都搞「方法派」陷入瘋狂:小妹 Lavinia抹了全身泥巴漿體驗「千萬前男友」的戰場經驗、大哥 Austin 擺脫父親則從把屎把尿自己當個「好爸爸」開始、惠特曼自己詩也不作了每天浸淫血水斷肢體驗傷兵氣味、Emily 學當護士也要當所有傷兵的姊妹與情人?這種「寥落下去」的方法派宛如置身舞池令人感到踏實、但「詩」的超越性格正不知不覺遠去中?也許這就是「去信世界」卻「叫天不應」所致焦慮?
E05 "Sang from the Heart, Sire" ,學習第二課,去信前線戰地神交 Higginson!以文會友才開啟「詩人入世」的切磋,本劇還緣上加緣給 Emily家舊識的黑人長工 Henry加入了前線、剛好就在 Higginson麾下當個「黑人軍團」的文化標竿!這些前線黑人士兵各個是逃亡黑奴集結起來當工兵、然而沒衣沒褲薪沒槍即使當兵也看不見希望,只是各路黑人插科打渾信手捻來獨具「發自內心」的 RAP韻律、可以連結成詩激勵行動作出示範「感動老爺」們、甚至上達天聽推動林肯千呼萬喚的「簽署廢奴」嗎?但這對 Emily來說很困難,Sue 寧可她守候眼前的自己少去寫詩打高空。
https://fr.web.img4.acsta.net/pictures/21/12/14/13/09/1302864.jpg
E06 "A little Madness in the Spring",上集 Sue才對 Em 嗆聲「你以為寫詩在成就什麼、其實只是在逃避」!換來這集 Em 邊縫士兵衣服邊負氣「有些東西縫也縫不起來還不如乾脆截肢」XD 的確難解的問題來了總逼人負氣 move on「向前看」、包括狄金生一家的分崩離析與 Amherst小鎮的保守凝視都需要「切除腫瘤」、彷彿只要切了就天下太平可以眼不見為淨?那這集就跟爸爸來到 19 世紀「精神病院」看誰才是問題應該被切除 (!)。後世對 Emily有很多「精神疾病」的無端標籤、當年也是有女子敢讀書敢質疑敢獨立就「送精神病院」最乾脆!狄家眾女能逃得過嗎?
E07 "The Future never spoke",慢慢地 Emily認識到了當下「現實」的弊病,既不是一開始心想「回到美好過去」就好、也不是發現過去體制其實千瘡百孔後「割掉昨日腫瘤」大步向前就好,事情一定要有回視過去與著眼當下都看不見的「未來」、這集乾脆給她與妹妹天旋地轉搭個花園涼亭時光機!到的是她一生詩作初次不加修飾全部原樣出版的 1955 年、見的是未來在女權草創時代披荊斬棘的百年後詩人學妹Sylvia Plath!「狄金生是美國最偉大詩人嗎?好像還只是 Amherst之光」確實是 1955 現況,但這時代有汽車飛機女生還能上大學就是值得努力以詩開啟的未來!
E08 "My life had stood - a loaded gun -",隨著最早預言「死亡」的 "Nobody" 同學 Fraser 噩耗傳來,在這父親生日又將高升的光榮之夜狄家的瘡疤將全部揭露:母親當年離開姐妹嫁來這裡看似光鮮其實悲慘、Lavinia 卻覺一生失婚才是悲慘都怪 Em 獨立思想帶壞她、Sue 不愛老公只愛 Em 卻被 Em 推向老公陷入痛苦、哥哥 Austin 早告訴 Em 這一切陰影都遺自父權傳統但 Em 死不聽、如今連自己與爸爸一生最親愛默契的一刻在他眼中都只是個次等 "Woman"?難道自己對這必須推翻的舊日仍眷戀不捨?必須子彈上膛跟著死神下一趟地獄、看清最不願面對的黑暗現實。
E09 "Grief is a Mouse",劇終第一關,要圓滿家庭:頓悟的 Emily要脫胎換骨破除窠臼,更要以詩人本色跳脫思考勾勒未來想像。母親的女人一生雖剝離異化、何嘗不能落花水面找到文章寄情想像?父親的男人一生雖包袱沈重無法改變體制、我們小輩何嘗不能在體制下自搓圓滿的湯圓?哥哥爸爸勢不兩立的父子情結有其歷史根源、過去根源已難解脫何嘗不能建立新的共生與解放?哥哥嫂嫂有名無實的婚姻既然離了會血流成河、那何不名實區分達成各取所需務實結盟的新默契?既然好友遠赴前線生死天定、那何不開場派對把握韶光超脫憂慮、寄情萬物超越死亡讓精神不朽?
E10 "This was a Poet -" ,劇終第二關,詩人要啟航:圓滿了親情人情愛情的 Emily終於火力全開!傳統歷史或詮釋為「南北戰爭創傷」令她閉關自守?一身白衣足不出戶成為憂鬱老處女?甚至精神疾病只能寄情創作?如果 Emily Dickinson有限史料引起這樣的詮釋、本劇就以多彩繽紛光明正向正面迎擊!她的白衣不是憂鬱而是新女性解放束腹的工作服、她獨特心靈絕非精神疾病而是超前時代勾勒未來、她深居簡出不是避世而是以詩連結更大世界、她身居斗室但詩的想像無限寬廣沒有邊界!而同時代唯一能識其才的伯樂 Higginson終能筆友相見歡?那就隨緣已不再重要。
https://fr.web.img6.acsta.net/pictures/21/11/16/16/03/1446874.jpg
連三年看了三季穿越時空古今對話充滿想像的《狄金生》,我還真有點戀戀不捨:它是文學劇但並不嚴肅古板,沒讀過其詩作的也可以入口即化、有讀過的也能連結時空脈絡點通想像;它是 YA 劇但絕不浮誇虛華,所有搞笑耍笨的年輕躁動都有時代憂慮,而 1860s的歷史課題與 2020s的當代憂慮也處處相通;它在古裝情境下推動時代變革、若要稱它 SJW「社會正義劇」好像也可以?但這保守枷鎖與進步焦慮都連結詩歌靈感、引領他們也鼓勵我們跳出窠臼超越生死、並以超然眼光看待古今與未來。總之看青春無敵的海莉演繹 Emily Dickinson令人振奮又充滿靈感!推薦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roeg_CTVw
--
推小羊大和海莉,全三季看到角色們的成長變化,最後
收在Dickinson創作大爆發的時刻,主創的研究透徹令人
佩服
真的是酣暢淋漓,希望這劇完了她還能再談其他作家
本季的高潮在第九集最後三分鐘
那上季就是季終半分鐘? <3
※ 編輯: mysmalllamb (118.169.47.115 臺灣), 12/27/2021 22:01:18那3分鐘及半分鐘海莉的演技都很不得了!
海莉的演技在第8集和爸爸衝突那場戲令人印象深刻
想問一下為什麼第二季sue要跟那個男的上床,我一開始
還以為那段是Emily在幻想
Sue有提到她想逃避自己對Emily的感覺,另外可能也是沒走出
流產的傷痛,所以放縱麻痺自己。那集滿有意思的,除了哥哥
之外,所有人都看不到Emily,但是Sue其實在書房內有感覺到E
mily的存在,這讓她受不了,所以跟鐵拳俠上床來轉移注意力
謝謝你帶複習,我都忘光了 XD 現在回想好像每季有一次魔幻劇情?
※ 編輯: mysmalllamb (36.226.172.101 臺灣), 01/02/2022 10:28:3052
[心得] 艾蜜莉在巴黎 Emily in Paris S03 (雷) Netflix 文化喜劇在冬季日照最短的 12/22,看夏季日照最長 6/23 的《艾蜜莉在巴黎》第三季,真不應景頗有時空錯置感,尤其許多空拍風景還在拍沒燒掉的聖母院?我們都知這更像是本劇主創群自己腦中的「艾蜜莉夢遊仙境」,這種五彩繽紛光鮮亮麗甚至光怪陸離的巴黎並非不存在,只是本劇把它拼貼在一起集結放大就已毫無真實感 XD 當然觀眾不論愛的恨的還是笑看的都已看過兩季了、都知道這過動的芝加哥小妹在賣什麼特色了、如果觀眾過去就「看到生氣」那現在還追就不免有點自虐... 還是本來就看看笑笑還算有好感的劇迷回歸欣賞就好,Emily 在巴黎已第三年有何新心得? 回想第一季 Emily初到巴黎以美國身段重審法國概念解決好多問題、第二季 Emily終於慢慢融入巴黎時美國老闆突然自大空降、季末她一顆心竟已認同巴黎參與「法國小革命」!人情方面前兩季 Emily認識了閨蜜 Camille & Mindy、也陷入與諾曼地天菜大廚 Gabriel和倫敦金融雅痞 Alfie的三角禁戀,她難道不論愛情還是事業甚至「愛情 vs 事業」或「美國 vs 法國」都只能選邊站嗎?本季法文老師引用沙特"Ne pas choisir, c'est encore choisir"「不做選擇仍是在選擇」還是要負責,還真眼看 Emily處處天人交戰被逼美式選邊站、但許多法國聲音又鼓勵腳踏兩條船 XD 本季開場先出過去沒有的「艾菲爾鐵塔」大外景,具體而微演出一場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美國老東家收購多年如今自營的法國公關公司Savoir、和法國員工自行出走的新獨立公司 Grateau,一美一法兩個女強人老闆來逼選邊站又該怎麼辦?在此 Emily本著她一張笑臉走天下的與人為善原則,自命過去這招替自己賺到無數法國人心帶來好狗運,這次儘管心向法國同事 Sylvie, Luc & Julien 認同法國走出自己路,但眼看美國老闆 Madeline 一個人在巴黎挺著孕肚無依無靠又不忍離棄,說難聽是犯了職場大忌競業條款,但對她來說卻是異文化的和平共存傾聽包容兩全其美呀...11
[好雷] 神力女超人1984 反應兩極不意外我看完《神力女超人1984》的當下就知道, 這部電影一定反應兩極, 而我自己是站在喜歡的那邊, 雖然劇情上有著不少瑕疵, 說教過重、結尾處理得過於理想化等缺點,15
[心得] 鷹眼 Hawkeye (雷) Disney+ 超英聖誕劇這個聖誕季我最期待的兩齣劇都是海莉史坦菲主演,一部是 AppleTV+ 的文學傳記劇《狄金生》在上週五全劇終、另一部是 Disney+的超英聖誕劇《鷹眼》也在上週三落幕!話說《狄金生》雖然主角 Emily Dickinson一生頗多憂鬱與衝突、但它的視聽與演出表現是年輕亮麗幽默促狹的;而《鷹眼》我在開追之前也聽凱文費吉提過「聖誕季來點佳節氣氛」、那也可以期待活蹦亂跳的海莉來給漫威大叔增添一點頑皮少女色彩嗎? 我當真是抱著聖誕小品的期待來看的,看前兩集還真是個張燈結彩的「溫馨聖誕劇」!不過中間兩集慢慢展開變成「浪子贖罪劇」,只是從前年輕氣盛的浪子如今已變一語不發的老父,當然這種老父贖罪小輩緩解的父子親情套路也可以是種嚴肅的聖誕題材;誰知到了後兩集慢慢變成「主題樂園劇」,漫威彩蛋紛至沓來琳瑯滿目令人應接不暇,劇情意義不是沒有但都很過水沾邊,遺憾的是前面鋪墊下來的劇情重量都被輕輕放下了... E01 有很多感嘆:鷹眼與同道為了地球犧牲好多,但這一切正被音樂劇商品化當中,令他看到一切都或感唏噓或感蒼涼。儘管現在和平了他年紀也大應該引退了、何況這個聖誕季節好不容易能和孩子度過親子時光了,但他像個戰後創傷的老兵般仍走不出來... 果然一有個他不得不上的救援任務、就馬上脫胎換骨活起來! 這裡首先給觀眾的期待是:鷹眼能夠在這個後復仇者的半退休時代找到人生新活力嗎?面對這個與認真英雄彷彿平行世界的消費社會能夠悠然自得嗎?8
[心得] 艾蜜莉在巴黎 S02 (雷) Netflix 文化喜劇甜心教主 Lily Collins 抓著青春尾巴的《艾蜜莉在巴黎》第二季前天上架、今天就已是台灣排行榜上第四名!記得上季本版愛此劇的雖也是不少、但不甚苟同的觀眾恐怕更多,看看英語劇評不論正負也都對此劇頗有共識:這就是很視覺很浮華很輕鬆的 escapist 電視劇、要一點深度或一點寫實的都請找別家、更別期待這種美國影集能夠拍出什麼「真實的巴黎」。的確本劇就在拍「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芝加哥主角 Emily就是來這裡外派一年當個過客的,S02E01開宗明義就是她從小跟爸爸學的《星艦迷航記》最高守則:不干涉當地生物與文明、我們乾淨地來乾淨地去。 這樣子「乾淨來去」真能呼應巴黎這種大都會海納百川的「多元文化主義」精神嗎?這精神顯然第一季就已鋪了個底、第二季仍要繼續談,只是談得明不明顯有沒有讓人感受到「深度」?那當然沒有 XD 就這點來說,我覺得我愛第二季還更甚於第一季:第一季,每一集都有一個核心主題而且多半反映在該集標題,都是一個法國文化現象的美式解讀與誤讀,給 Emily一讀下去不免所有文化現象都成了刻板印象、而我 Emily帶來美國眼光幫你們 Think outside the box、應用在一集一個時尚行銷案件每次都煥然一新!只是呢,不免有點年輕美國拯救老邁法國的感覺而令我皺眉。 而第二季,每集主題模糊了、標題也下得較隨興了、甚至 Emily時尚行銷的本業戲份也大幅降低了、反而亂成一團的異國戀情大幅提升了!這種改變負面來說是坐實了各界批評的「膚淺沒內容」、以前至少還有在認真上班現在卻都在享樂?但正面來說則是把我前述皺眉的「美國救主」問題給消弭了:也許上季 Emily這自大小妹儘管也不懂什麼、但劇情莫名其妙地硬是讓她「永遠是對的」就這樣輕舟度過萬重山?但這季 Emily意識到自己以前只是運氣好、開始不停犯錯忙擦屁股,儘管一次次理智叮嚀自己「身為美國人少管法國事」、但感性上又一次次不爭氣栽下去重複錯誤。 我們愛看一個「事事都對」的行銷界明日之星、還是一個「事事犯錯」的荒唐小妹?我想多少會決定我們對 S02的滿意度(如兩個都不愛就別打開傷眼)。S02 大膽地把 S01被人詬病的各種「浮華」與「膚淺」元素都加倍丟出來、丟得又多又快緊鑼密鼓毫無冷場,整個劇情花了半季都在聚焦「愛上天菜小廚」這個禁忌三角戀、走訪好多巴黎街區風情也點了好多法國新流行金曲、不但出去小旅行開各種派對穿各種衣服、還大開支線給越來越多配角享受各自豔遇與人生、這禁戀風波才剛告一段落馬上又有新桃花... 對 Emily早就有愛的會心花怒放、本就沒愛的只會加倍翻白眼。6
[心得] 啤酒節風雲:血酒之爭 Oktoberfest 1900 (雷) Netflix 德國Netflix 本週上架的德國劇《啤酒節風雲:血酒之爭》,由德國電視一台 Das Erste製作,於今年九月中在德國播出後、十月一日就由 Netflix國際發行、擺明是要在慕尼黑十月節 Oktoberfest應景播映的!結果在這 COVID-19 季節裡竟變成望梅止渴的「線上啤酒節」了 XD 此劇是每集片頭都宣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歷史劇、是百年前啤酒節風情重現的派對劇、是啤酒節早年形制奠定與改革秘辛的商場劇、也是 1900 年這「新世紀」人人充滿希望蠢蠢欲動突破枷鎖的時代劇... 以「時代劇」來說,它有點像《唐頓莊園》什麼新鮮東西都想碰一點、描繪它們一個個從邊緣叛逆異軍突起、而徹底改變僵化的傳統社會一去不復返;只是《唐頓莊園》拍六季、它只拍六集,因此多條故事線都難免進展神速拼命趕戲,譬如一對女主角每一集見面關係都不同、才隔一集就恍如隔世似地 XD 不過此劇顯然重點並不在故事的鋪陳詳盡與敘事流暢,而是一切面向都點到為止、以勾勒整個歷史圖像為主。它的兩位主創編劇 Christian Limmer & Ronny Schalk我沒聽過,但六集導演 Hannu Salonen的風格倒是熟悉,他多年深耕德國電視圈以拍歷史劇尤其產業史為主。 譬如他拍過電視電影《產婆傳奇》與《產婆傳奇 2》,都以科技產業面向碰觸一般歷史劇少碰的民間專業發展變革,總是一方面拍出大時代上層社會的風華、也拍出下層社會的血淚,而居中的「中產專業」主角在時代中大膽丟下震撼彈、做出了離經叛道的改變而推動了歷史。以這角度看,這齣《啤酒節風雲:血酒之爭》雖然科學技術含量比較低、但在事業開發與經營管理上有其劃時代創新:已辦五十年的 1861 啤酒節,有個柏林來的普魯士酒商帶著幼子來到慕尼黑賣酒,在此大賣卻招當地酒商眼紅而集體虐死;轉眼到了1900,一位普魯士口音的紐倫堡酒商前來提出新計劃: 過去九十年慕尼黑已有穩固的啤酒聯盟,在大草坪 Theresienwiese 上眾家大廠都有固定攤位,數十年傳統沒人可變;但這外型酷似「紅毒蛇」具有侵略性魅力的紐倫堡酒商主角 Curt Prank 勢在必得、而且充滿狼性不擇手段!才第一天,市議會的啤酒節主席就被他以醜聞威脅吃死死、迅速調和鼎鼐安排佔下五個席位中的四個、可以給 Curt Prank 蓋全新的劃時代超大啤酒帳篷、誓言從此將地方啤酒節行銷成國際大盛事!我們都知今天啤酒節已經是德國國際文化代言人之一,不過此劇除了當地酒商另有盤算外、還有個「傳統小酒廠」如釘子戶抗爭到底!6
[心得] 狂潮 Wir sind die Welle (雷) Netflix 德國少年劇Netflix 上的 2019 德國劇《狂潮》Wir sind die Welle直譯「我們就是這浪潮」,看劇名我們這代觀眾都會回想 2008 德國片《惡魔教室》,那時在台灣上映也造成一片轟動比 2020s的德國電影迴響大得多!當然那個故事之所以吸睛還在於它的「新納粹」警訊:在 2006 德國世界盃再次喚醒多年不敢談的民族榮耀後、很快到 2008 就有人聞到了這民族意識復辟的陰影與危機,於是 2008 年就推出了少年電影《惡魔教室》談一場中學班級的「極權主義」實驗、取材的則是 1981 小說靈感來源則是 1967 美國高中課堂「第三浪潮」實驗... 到 2019 新拍影劇仍然切題嗎? 也許不但是切題、甚至還是過時了:在 2008 年時「新納粹」還只是未來警訊、只在部分經濟不好的東德城市偶有新納粹遊行,但從 2008 歐債風暴德國紓困經濟愈緊貧富愈殊、以及 2012 起阿拉伯之春與敘利亞內戰致 2015 大開難民之門後,整個德國經濟上怕被搶飯碗認同上怕被伊斯蘭化、使得極右意識愈發高漲還崛起了 AfD「另類選擇黨」!本劇還真的在主角群生活背景中虛構了個 NfD「德國民族黨」影射意味超濃厚,E01 開場也有一場造勢大會全場都是金髮碧眼日耳曼白人,可說不論現實的還是劇中的德國都已全面面對極右意識的成長擴散! 那這年代還需要談 2008 談過的「新納粹」嗎?說穿了極右復辟已是完成式,極右的擴張以及左右的衝突激化才是現在進行式,於是此劇大膽跳出從 1967 實驗到 1981 小說乃至 2008 電影都不變的「納粹復辟」之集體主義警語,反而要為這個新時代找到新的年少憤懣與危機:現在德國種族越來越多元、但極右排外的日常歧視與衝突日盛,現在是網路時代資訊越來越通暢國際觀也越來越豐富、但少年看到的世界與社會不公也越來越多而愈發焦慮,現在是社群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可發自己聲、但追求同儕認同的焦慮也愈發嚴重... 針對這些德國與歐美的新時代現象,本劇不像 2008 電影警示少年恐走向極右、反而訴求更多當代少年觀眾嚐嚐左派滋味!至於是正面負面抑或更複雜的描繪就等著慢慢瞧:2008版學生們感嘆德國走向虛無死氣沈沈中、2019版學生們感嘆德國社會諸般不公卻無力改變,2008版天降一個離經叛道的老師丟出個激進實驗、2019版轉來一個離經叛道的新同學引領各種批判控訴搞些小破壞,2008版以右派「集體主義」理念重振學生團結與自信、2019版則以左派「無政府主義」姿態針對壓迫社會失能政府與無良廠商大打游擊!只是 2008 版的悲劇失控 2019 版也將重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