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討論] 民進黨無力整頓各種體育協會?

看板HatePolitics標題Re: [討論] 民進黨無力整頓各種體育協會?作者
ccl007
(政憲昇)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 引述《LAPDSWAT456 (胖達稱霸地球)》之銘言:
: 台灣各種體育協會
: 上至中華奧會,下至各種體協
: 例如網協,棒協。。等等
: 民進黨執政幾年了,


我是比較贊成進行第二次體育協會改革

第一次是針對各協會會員跟理事長 人事組織

這幾年選下來能改的協會已經差不多了

好比中華職棒跟棒球協會已經二合一之類的

那就第二次目標就是財務面向改革

各協會拿政府補助

要有明確地嚴懲獎賞制度

資本主義底下 用錢來處理最快

quote:

每個運動賽事,賽前會先設下基本表現成績目標,
若是超越目標,該項運動就大增補助,
反之,若是表現未達目標,就算是受歡迎的運動,
照樣無情砍殺補助,以示懲罰,例如籃球雖然是
英國都會區相當受歡迎的運動,但是在男籃與女籃
表現都沒有達成目標之後,補助經費遭完全刪除。

https://tinyurl.com/nyyxma6t

弋論 - 藍弋丰 產業媒體總監
英國奧運獎牌大豐收 體育雪恥二十年不晚

過去中國人總是說要「超英趕美」,不過,自從1984年中國開始參加奧運以來,中國在奧運獎牌總數排名上一直贏過英國,沒有「超英」的必要,以往雙方最接近的一次是1988年漢城奧運,中國當年表現特差,只拿到28面獎牌,讓英國的24面追近到相差4面,但在本屆里約奧運,英國獎牌數竟然暫時領先中國,震驚全球體壇。

可不是嗎?2012年倫敦奧運時,英國挾著地主國之姿,拿下65面獎牌,排名世界第三,但仍然與中國的88面有23面的落差,當時全球體壇對英國的表現雖然讚許,但是也紛紛烏鴉嘴,表示這是受到地主因素加持,看扁英國後繼無力,說再怎樣也不過是個人口6500萬的島國,不可能和美國、中國搶第一、第二,世界獎牌排名第三已經是英國的「天然極限」。

如今這個天然極限可能突破,BBC體育部在20日預測英國甚至有機會在最後獎牌數超中,來到世界第二,但無論英國最後到底超中沒有,以目前成績,已經超過奧運前訂下的48面獎牌目標。看在只有1金2銅,唯一一面金牌還是拜中國教練耍笨所賜的台灣眼中,真是艷羨萬分。

但是別羨慕得太早,人口是咱們台灣好幾倍的英國,也曾經在1904年只有1金1銀,獎牌數2面,比台灣今年還少。當然,1904年已經是超過百年前的往事,但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英國又再度曾經只有1金(雖然還有8銀6銅),竟然只比當時人口1000萬的白俄羅斯好一點點,當年英國人深深引以為恥辱。

至今不過20年的時間,英國已經不僅雪恥,還創造世人側目的高度體育成就。

怎麼辦到的?首先是三個字:要有錢。錢不是萬能,但沒錢是萬萬不能。

看看台灣體育為何失敗就知道,當運動員還得兼差才能過活,為了多得點獎金好吃飽一頓飯,得千方百計鑽制度漏洞,還要被許多只會說風涼話的「仙風道骨」的「知識份子」們動不動批判那樣做是「沒有道德」,連像樣的場地跟訓練器材都沒有,更別說沒有專業的防護師、體能教練,導致許多優秀選手因為受傷而生涯夭折,媒體卻只會發揚義和團精神歌頌「打到腿斷了」是「有運動家精神」,所以當小孩說想當運動員為國爭光,大多數父母第一個想法,是考慮要不要乾脆先把他或她的腿打斷,免得真的去當運動員。這樣竟然還能偶有好的選手闖出名號,真的要感謝選手整個家族的犧牲奉獻。

英國過去也受到這種「體育又不能吃」主義的影響,覺得體育不用太多經費,湊合著用就好了,柴契爾夫人更是惡名昭彰的政治凌駕體育,使得與體育界關係極為惡劣,結果長年下來累積的惡果,就是亞特蘭大奧運的羞辱(雖然發生在倒楣的繼任者梅傑任內),不僅獎牌排行的虛名上受損,實質上英國社會的體育文化在當年也可說已遭摧毀殆盡。

柴契爾夫人的繼任者梅傑卻是體育愛好者,深深信仰運動團隊精神的美德,他看出體育運動對國家社會的潛力,堅持他所新創立的國家樂透,收益必須資助體育發展,包括用來培養全職的運動教練,在梅傑的撫育下,英國的體育開始復甦,不僅日後反應在奧運獎牌的虛名上,更對經濟有實質貢獻,如今英國體育成為重要的產業,英格蘭超級聯賽的各大球會每年賺進轉播權等無數外匯,不僅體育產業本身成為經濟動力,豪門球會與無數體育明星更間接推動包括媒體產業、觀光、文化產業、代言產品、廣告產品等等無數經濟活動,所以到頭來,體育其實「可以吃」。

英國理解「要有錢」之後,積極投注體育資金,以倫敦奧運至里約奧運的4年間來說,投入2.75億英鎊,相當於113.7億元新台幣。

神奇的地方來了:其實台灣教育部體育署一年投入的獎補助預算也有12.6億元新台幣(
2015年度預算),乘以4年有50.4億元,也有英國的近半,而英國的人口可是台灣的將近3倍,除起來比較人均體育獎補助金,台灣還是英國的約1.25倍。

瞧瞧國際媒體怎麼說英國的體育投資:這筆經費讓英國選手有專職的專業教練,專屬訓練設施,收入也足以讓他們放棄其他工作,可專心當運動員。詭異的是,人均投資是1.25倍的台灣,為何台灣的體育選手卻是窮成那個樣子呢?

顯然是錢有沒有花在刀口上的問題。

首先,發下去的錢,各體育協會到底有沒有用在選手身上,這是當前國民正在對各協會窮追猛打的一點。

其次,運動賽事這麼多,經費該怎麼分配?

台灣過去大體上是以能見度給錢,以國內外能見度高的運動項目分配較多經費,譬如棒球得到最多補助。

英國在亞特蘭大奧運的1金羞辱之後,建立以績效給錢的制度。每個運動賽事,賽前會先設下基本表現成績目標,若是超越目標,該項運動就大增補助,反之,若是表現未達目標,就算是受歡迎的運動,照樣無情砍殺補助,以示懲罰,例如籃球雖然是英國都會區相當受歡迎的運動,但是在男籃與女籃表現都沒有達成目標之後,補助經費遭完全刪除。

這種無情的懲罰,讓各項體育痛定思痛改革,如英國體操在雪梨奧運表現不佳,立即遭到補助砍半,為了救亡圖存,英國體操界進行大改革,徹底重整訓練計畫,刪除無用措施改造為有效方法,重建了體操培訓系統。

如果台灣也是用這個辦法在分配預算,想必各協會對於優秀選手必然是敬若神明(或說是敬若金雞母、搖錢樹),一點都不敢怠慢,更別說發官僚淫威踐踏選手了。

英國從亞特蘭大奧運遭到羞辱,痛定思痛建立現在的體育制度以來,過了20年,如今成為世人側目的體育強權,這個經驗告訴我們:事在人為,英國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台灣只要有心,從現在開始改革,也一定能做得到。除此之外,英國的體育獎助預算分配方式,也可供我們參考。

梅傑當年民調不佳,黯然下台,20年後,當國際媒體檢視英國的體育成就,發掘出梅傑當年的默默耕耘是最大的原因,於是還給梅傑榮耀,稱他為唯一一個可以抬頭挺胸的英國前首相,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有遠見的政府好好建立基礎,日後終能歡呼收割,執政者若要追求歷史定位,不能老是看著眼前民調忙著解決手邊問題,如何思考為國家建立長遠的基礎,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00.79.95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