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薩爾滸戰役的明軍戰鬥序列 [5]
應板友推文回饋意見,補寫一篇簡略的分析
----
小結與分析
遼東鎮與新兵
按照《籌》卷十六,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投入兵力,
遼東鎮和外地援軍各佔四萬餘人,合計約八萬八千餘人
而上述的各部隊在逐一檢視後,也大致符合此一情形
外地援軍,即客兵,可能略多一點,但相去不遠
查《籌》歷次上奏所述,遼東鎮在薩爾滸戰前的撫順、清河系列戰役中,
蒙受超過一萬人的慘烈傷亡損失,兵力從帳面上的八萬兩千人,跌至七萬以下
(薊鎮的增援部隊在清河之戰被消滅2500人)
因此規劃募兵三萬以求恢復萬曆初期的遼東鎮員額近九萬人
並且新兵主要被計畫用於進攻,舊兵則維持守備使用
然而遼東當局不只募兵進度有限,不易達成目標
而且新兵的裝備一直苦於短缺,訓練的情形可能也受到拖延
新兵與舊兵的薪餉差異問題也在《籌》被多次提及和檢討
實際上以上述的戰鬥序列來檢視,遼東鎮的投入兵力,過半應該仍是常備的舊兵
三個明確稱為新兵營的單位中,只有出動兩個,
很可能第三個新兵營在作戰時仍未形成戰力
由此亦可一窺遼東鎮招募和訓練新兵的進度如何落後
能夠確認的新兵,大概就是撫標、新兵營和各營的補充人員,合計一萬四千人
根據《籌》所示,這些兵力應該大多是萬曆46年秋季前就招募到的
後續招募的另外一萬六千人,就直到熊廷弼上任時都還沒準備好了
除了遼東鎮外,已知薊鎮也投入了至少三千人的新兵
南京營也有千餘人的新兵
則明軍在薩爾滸作戰中,可能有約兩萬人其實是受訓僅半年的新兵
當然,新兵也未必是問題
萬曆朝鮮之戰時,明軍也多有新兵的部隊,雖然表現參差不齊就是了
不過新兵的培訓成果,對於訓練體系更為吃重,遼東鎮的操練系統不似完備
《開原圖說》便有不少批評,想來即便裝備到位,練兵也未必順利
遼東新兵有相當比例位於李如柏一路,並未實際投入戰鬥
馬林、杜松兩路的新兵也多半未被置於首當其衝的戰術位置
只有劉遇節的撫標右翼營在薩爾滸戰場投入前鋒作戰
看似新兵的素質未必有較大影響
不過,馬林一路的車營多為新兵,作戰時只被用於拱衛老營輜重,
而未曾與馬林的主力一同作戰,就不知道是否與其素質有關
明軍騎兵比例
明軍投入部隊龐大,其馬、步比例如何,較難研判
明軍在遼東鎮大規模募兵以投入攻勢,曾稱以馬四步六為基準(《籌》卷五)
但是最後並未以新兵為遼東鎮出戰的主力,各地增援兵力也並未採取此一標準
若以戰鬥序列的大致研判,則杜松、馬林這兩路都過半為騎兵
實際上是馬六步四的比例
劉綎一路則騎兵頗少,可能是馬二步八
僅李如柏一路可能近似於馬四步六之比例
騎兵人數多寡,卻未必決定戰術,因為不同邊鎮的戰術不同
按史料描述的戰況,杜松一路的明軍騎兵大多選擇下馬步戰
可能是預期要在崇山峻嶺間作戰,所預先做出的決策
也可能是薊鎮和陝西三邊的慣例
薊鎮戰術是戚繼光的遺產,陝西三邊當時也以火器見長
這些邊鎮的騎兵就更偏好下馬施放火力和步戰
馬林一路的騎兵多半來自宣大山西,曾試圖出擊衝鋒
可能源自於宣大山西的騎兵保留較多傳統騎戰的偏好,與遼東鎮較相似
劉綎一路的騎兵甚少,僅少量遼東與宣大騎兵,另有少量朝鮮的騎兵
戰鬥方式似乎多是進行騎馬衝擊,此外就是善用機動性進行威力偵查和劫掠
總結
明軍在戰術抉擇上或許有所輕忽,但並非全然的無能或被伏擊
只不過沒有想過向來管用的辦法這次踢到鐵板
畢竟明軍類似的打法就算是應對天啟年間與遼事並列的奢安之亂
也仍大致足以對付得住
奢安之亂時,林兆鼎《威暨錄》中顯示出的明軍戰術,
與劉綎年代的平播戰役,似乎並沒有太大差別
明軍直到天啟、崇禎年間也依然有能力應對蒙古馬隊,
即使是投入滿州麾下的蒙古八旗與外藩,也大多打不過明軍的主力
就只有滿州八旗兵一直是明軍即使以多欺少也勝負難料的存在
明軍的不足之處,一方面當然是戰術、裝備與部隊戰力建構的落伍或缺陷
另一方面卻也可以從調兵遣將的情形,看出明軍如何組織大規模征討部隊
主要是從各地抽調兵馬增援,以及在戰區周邊進行募兵編實與擴軍
但是明軍抽調的兵力來自各方,軍系差異甚大,
此一編組野戰軍的方法往往缺乏充分的整合,只是憑藉部隊戰術優勢,
在各自為戰的情況下以優渥的綜合兵力、戰鬥力與火力規模進行輾壓
萬曆三大征時期,明軍尚能憑藉自身戰力規模和火器威力,
打退各自存在戰略戰術上存在顯著缺陷的勁敵
但是到了面對後金時,此一手段就開始力不從心
財政的困窘導致多次倉促決戰,更加劇了此一窘境
接下來會考察熊廷弼和袁應泰時期的遼東明軍
對於明軍的此等結構性問題的揭露會更為顯著
--
You ask, what is our policy? I will say: It is to wage war, by sea, land and
air, with all our might and with all the strength that God can give us; to
wage war against a monstrous tyranny, never surpassed in the dark and
lamentable catalogue of human crime. That is our policy.
~ Winston Churchill,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5/13/1940
--
推
推
推
明軍並不是真的所謂聯兵做戰,只是把各處調的兵臨時湊在
一起打這樣吧,有說楊鎬戰爭規劃問題不大,以明軍的狀態
也只能這樣規畫戰役
這樣來說後金軍隊算不算得上17世紀前半地球最強軍隊了
世界很大 最強很難說
記得原po好像以前有一系列對比後金跟當代其他強權軍
隊的文
很久以前寫的,現在回頭看應該錯誤不少XDDD
或說純野戰的話,後金鐵騎是17世紀前半地球最強
滿萬不可敵
很抱歉我並不認同,後金處於技術後進地區,要和西歐比較的話, 雖然不至於被輾壓(拿皇:人與物質的重要性為三比一),但也不易取勝 至少我是看不出來同時期的歐洲戰鬥民族瑞典人哪裡會輸了
不一定 隨便舉波蘭立陶宛聯邦 蒙兀兒 薩非跟鄂圖曼都
在鼎盛期 後金對上他們的軍隊跟戰術不一定會贏
更不用說西歐在打三十年戰爭的諸國
例如古斯塔夫大帝領導下的瑞典軍隊
當時除歐陸諸國外,其他帝國的作戰模式跟明朝不會差到太
多,後金一樣能碾壓,歐陸諸國還在冷熱兵器的轉換,後金
鐵騎野戰對上還是有很大的優勢,後金滿萬就不可敵,何況
之後後金還能動員十萬
先不提同樣是冷熱兵器混用,差距也非常大 (十四世紀歐洲/元末明初就已經冷熱兵器混用了,能跟十七世紀同水準嗎XD) 還有馬匹種類和馬政,人員構成,軍官來源,諸如此類,部隊素質的因素可多了 歐洲戰馬與馱馬的馬種和東亞差異頗大,動員制度也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明朝的軍系太雜,有些部隊可能勉強能和其他歐亞強權的主力相提並論, 但是更多部隊只怕就如同別人的二線部隊水準 要說後金能痛打其他地區的二線部隊我不會很意外,但要說輾壓其他強權我就不能苟同 事實上我會認為後金/清和瑞典在1630-1660年代的人員素質大概是差不多的 不過裝備上就大概落後不少,要贏會很難 另外,後金從來就沒有動員過十萬人,就算是改稱大清之後也得等到入關了 松錦之戰和一片石之戰的清軍都只有六、七萬人而已
跟明朝差不多...
滿州鐵人這麼強的關鍵在哪?盔甲精良?身體素質強健?武藝高超?
遊獵的生活方式算後金一大優勢吧,補給方便,全民皆兵,
跟遊獵生活培養的尚武精神
長期作戰,經驗豐富,指揮統一,紀律嚴格,賞罰分明
女真可愛女真務實,遇到洋人就變得能歌善舞
各路兵馬都不和睦 這樣打也算不得已 剛好又遇到這個地
形
皇太極時期是最頂了!! 皇太極很注重火炮自行研發製造!!
入關後八旗兵就迅速弱,失去了關外尚武風氣,遊獵生活
模式對滿人來說才是最好的吧
其實八旗兵雖然確實存在衰敗,但是直到乾隆時期都仍能抽調編組出精銳部隊 很多人印象中的八旗入關後腐朽不堪、只能憑藉綠營是言過其實
※ 編輯: jimmy5680 (76.86.254.121 美國), 02/21/2024 14:07:04看紀錄,後金的精銳能批多層重甲衝鋒,而且還不怕死
康熙後期,不怕死的勇勁少了,就衝不破火槍陣
八旗兵的裝備,感覺沒特別精良,也沒使用特別的冷兵器
後金女真人的勇勁才是 八旗兵厲害的主因
就像台積電的秘訣不是儀器設備,而是人,一樣
奇怪 我找了一下資料說後金前身建州女真早脫離魚獵.妥妥
農耕民族了,那他們是怎麽維持這種動員能量的
獵戰合一的軍事潛力就是比農戰合一要有效率
滿州春時可以大規模粗耕,農作之後就以進入山野畋獵
既有接近純農業民族的生產力又具游牧民族的生活戰技
滿州林鐵資源又豐富,冶金技術流入從隋唐後就盛產重騎兵
安史之亂是歷史上一個重要指標,東北漸取代西北成為大患
分裂的蒙古最多只能生輕弓獵騎,滿州能生一堆重甲突騎
推
推
大量火器年代還在重甲,蒙古老是網路互打,女真入關後靠
龐大胖虎體量壓倒隊友
對手
草原鬆散軍事聯盟,有的還認女真當大哥,草原人口本來就
少,玩不起長期消耗戰
阿濟格那批人就說北京洗光金銀就退回關外,看準的就是關
內文明的腐蝕性,結果多爾袞信了范文成跟洪承疇那批漢官
的話。愛新覺羅溥儀只能淪為故宮清潔員。
八旗的戰鬥力在前幾代人都還能維持住,是從關外老家一直
徵調,搞到後面老家都沒人了,守也守不住
在關內一直被腐蝕,淪為吃皇糧的米蟲
漁獵那是早期 後面抓了幾十萬漢人當奴隸 農業生產力不
成問題
61
Re: [閒聊] 織田信長在中國只能當一個百夫長 真的嗎?推文提到朝鮮戰爭,關於火炮的迷思在推文已經說了就不再贅述。 不過朝鮮戰爭真的是很好笑,現在看起來完全不能理解朝鮮當時怎麼能那麼廢。 1592年4月日本10萬軍隊出動,第一軍團1.8萬人攻擊釜山 (對你沒看錯,日本當時全國出海打仗可以有10萬兵馬, 標題的百夫長根本小粉紅自慰),35
Re: [閒聊] 明軍怎麼那麼弱啊?日本戰國時代 中後期的時候征韓 明軍遼東守軍派了一些二軍支援 畢竟一軍精銳還是要守邊境遊牧民族 那些 你基本上都沒聽過的大明將領 卻可以打敗一堆家喻戶曉的日本大名23
[討論] 以劣勢兵力主動發動大規模攻擊在冷兵器的時代,軍隊主要由農民組成,人數的重要性非常高,要是士兵看到敵人遠多於 己方,大概就想跑了,想以小搏大非常困難,少數以寡擊眾戰役大多是被優勢敵軍進攻, 不得不戰鬥,卻取得難以想像的勝利,像著名的赤壁、淝水之戰 這篇想討論在冷兵器的時代,以劣勢兵力發起大範圍戰役,主動攻擊有廣大土地人口的敵 國,這類的戰爭極少,因為攻入敵人國土需要最充足的準備,人力跟物力都是,需要在絕21
[心得] 明朝崇禎初年的各邊鎮欠餉情況明朝財政壓力於晚明時期非常嚴重,萬曆三大征等等各項開支已掏空國庫, 萬曆末年對戰努爾哈赤更是雪上加霜,朝廷雖然加徵遼餉仍然左支右絀。 當時多個邊鎮的形勢告急,引用CAPO的〈崇禎二年己巳之變〉: 「……以崇禎二年的情況而言,最為要緊,而花錢也最多的地方是遼東; 欠餉最多最苦的地方是延綏;形勢最為危險的地方是宣大,因為察哈爾14
Re: [閒聊] 明軍怎麼那麼弱啊?薩爾滸之戰的戰場密布山丘與河流,通往後金根據地赫圖阿拉的道路都相當難走, 史書形容當地地形「險隘之處,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馳」。以杜松的西路為例, 最狹窄路段的道路寬度僅有1.8公尺,最陡峭路段的坡度高達25%(現代地下停車場 的車道坡度規範為不超過16.7%),交通非常不便。 明軍與朝鮮聯軍共有超過10萬名官兵,如果不分兵全部集中在一路進軍,整支部隊11
[閒聊] 用司馬懿征討公孫淵 是殺雞用牛刀吧這是公孫淵 這是司馬懿 可以看見兩人能力根本不是同一個檔次 完全不是諸葛vs司馬那種極致對決8
[閒聊] 防禦的陣型防禦的狀態,可以粗分成在既有堅城守禦和野外紮寨守禦 這兩種。至於守禦的陣型,可以粗分成全軍收縮於一處消 極堅守,或者分兵幾處成犄角積極防禦。後者所以稱積極 者,在於一旦一處被敵軍攻擊,他處應積極出兵援助,以 便我軍能從數個方向攻擊敵軍而造成較大威脅。所以才稱3
Re: [閒聊] 明軍怎麼那麼弱啊?看到有人在罵遼東軍都是吹出來的 我在這邊提出個看法 明軍的主體編制是衛所制,到中後期又分為邊軍和內地軍 內地軍沒什麼好講的,94爛 少數幾個能打的就戚家軍、白桿兵這種奇葩2
Re: [討論] 為什麼圍點打援多 內外夾擊少?如果以明朝末年遼西的幾次圍城戰役來看,圍城的清軍在戰場上佔有較多主動優勢, 使得較為被動應對的明軍無法內外夾擊: 圍城的清軍擁有野戰優勢,使得清軍能夠主動截斷明軍的堡臺、城池,後期甚至能夠 以行動緩慢的牛車載運重炮,圍攻明軍的據點。進攻方初期在進攻區域的野戰優勢, 是圍城的先決條件,迫使防守方收縮兵力,依托堡臺、城池自保,拖延時間等待增援。2
Re: [閒聊] 為啥中國人看不起日本戰國?明代史料中記載的兵力數字較為詳細,有好幾種不同的類別,或可作為參考~ ▌軍隊兵額 明代初期採行軍戶制,由兵部管轄的軍戶,大約有役男3百萬餘人,從中挑選官兵。 洪武25年,中央的官兵為20萬餘人,地方的官兵為100萬餘人,合計為121萬餘人。 而洪武26年(1393)戶部造冊統計的人口為6千餘萬人,可約略看到兵民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