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從閃電戰到沙漠風暴》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7375463
在知名的瑞典公司Paradox 的作品裡面,有一款以二戰為背景為主的遊戲〈Heart of
Iron〉,一般譯為〈鋼鐵雄心〉。在裡面對於各國軍事理論學說有著詳細的設定,並將之分成四種,在最新的一代分別是:機動作戰學說(德國)、優勢火力學說(美國)、決戰計畫學說(英、法、日)、大規模作戰學說(蘇),都有其特色屬性跟對應的玩法;不過遊戲中並不會解釋說明這些學說的內容,玩久了也是會想了解一下這些設定從何而來,是什麼樣的意義。前陣子簡體市場最大的軍事出版社指文出了本書:《從閃電戰到沙漠風暴:戰爭戰役層級發展史》,翻閱了一下,發現是講述自二戰以來世界各主要國對於戰役層級的作戰學說,正好符合需求,於是深感興趣,唯一妨礙我立刻買它的原因就是價錢了。
本書作者羅伯特‧M.奇蒂諾(Robert M. Citino)是美國著名的軍事歷史作家,專長是二戰跟德軍的作戰理論及其影響。《從閃電戰到沙漠風暴》是他關於戰爭學說理論研究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尋求決定性的勝利》,目前沒有翻譯),講述從二戰到波斯灣戰爭這段二十世紀後半的各大國的研究與實踐。
任何一位頂尖指揮官,對於其戰爭藝術的追求,無非是以最少的損失,獲取最大的戰果。而要達成這種成就,作者指出,自古以來的名將都是把握一個原則,隨時保持機動,切忌強攻,尋求在戰場上的突破口,從弱點給予敵人重大打擊,形成決定性的勝利。從古代的《孫子兵法》到近代的《戰略論:間接路線》,無不是強調這種概念。
‧一戰的遺產
自從機關槍的發明,加上壕溝跟鐵絲網及各種大砲,戰場上的優勢越來越向防守方傾斜,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的幾場陸上會戰即已有這種現象萌芽,亦即,運動戰越來越難施展,最終消耗戰化。不過施里芬依然計劃著透過運動戰來打出一場“坎尼式的勝利”。作者指
出,概念是對的,但他忽略了漢尼拔是在一個小區域打出的會戰,而一戰德軍卻要在將近半個西歐運動,兩者需要的運輸力量跟通訊難度差之何止千里。當小毛奇在後方指揮部面對上百份混亂且各自矛盾的電報索性放棄乾脆憑直覺下令,我們也不難體諒了。
‧德國先制
基於容易四面受敵的地理位置,從普魯士時代開始,德國就注定了必須在有限的人力、資源跟縱深的情況下,打一場速戰速決的戰爭。坦克的出現成為各國利用來恢復運動戰的一種工具,但具體該怎麼做,列強們都在摸索。德國本來受制於和約在進度上是落後的,他們最終在二戰以裝甲機動為核心打出的“閃電戰”震驚世人卻是歷史的某種偶然。事實上
蘇聯人在以圖哈切夫斯基為主的一派在裝甲作戰上走得更遠,“大縱深戰略”講求以多兵
種協同正面打擊出缺口,裝甲機械做為第二波、第三波深入追擊擴大戰果,輔以空中力量不斷投射確認勝利。這種學說雖然最後因為史達林的大清洗而沒有成真,但一度吸引了許多敏銳的外國觀察家的注意。
德國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在二零年代跟蘇聯秘密的軍事合作學到很多經驗,以古德林為首等新銳派全都認識到了多兵種混合作戰的重要性,還有堅持對戰役層面的運動戰的追求,賦予底層軍士官極大的臨戰自主權限的“任務式戰術”(Auftragstaktik)的成功,構成
了其在二戰初期的優勢。而無線電的發明跟機械化則緩解了過去在一戰中出現的通訊與運輸的兩大噩夢。
戰爭最終輸掉了,作者認為除了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問題外,德軍有個大弱點就是,他們並沒有思考如果“閃電戰”失敗了的備案,特別是在二戰中期,對手們都已經孰悉其戰法並
各自發展對應之道之後。
‧紅軍的不可模仿性
大清洗導致蘇聯原本領先的優勢地位的喪失,他們得用血跟時間去換回。紅軍大致上恢復了“大縱深戰略”作戰方式,利用出色的情報欺瞞敵軍,短期內在某段戰線集中力量然遂
行其作戰,隨著其越來越熟練跟物資與人力上的優勢,讓敵人難以招架。
當然,紅軍也是有弱點,他們的靈活性的不足,在面對德軍的彈性防禦始終拿不出好的應對方法,而在傷亡數字上的輕忽也都令許多外國觀察家目瞪口呆。作者於此時強調,每個國家都應該針對自己的條件,去找出最適合的戰爭學說。他指出,美國軍事學者雖然於戰爭結束後研究紅軍時感到敬佩,但他們也非常清楚自己國家不可能學習,光是這種傷亡數字就簡直難以想像。
‧美國的成長史
美國在兩次大戰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們的戰役層面的學說卻是發展的異常遲緩。一戰中主要是來自法國的指導,結束之後,美國人在坦克的研究上走了另外一條道路。他們沒有像英國陷入步坦誰主誰副的爭執,而是直接把這種新式武器定位成協助步兵突破跟擴大戰果的工具,而把敵方裝甲交給坦克殲擊車去處理。這種思路導致在戰爭初期美軍戰車在虎式、豹式面前毫無優勢,而事實上坦克殲擊車也無法真正有效對付對手,美國的戰爭學說在實際應用上失敗的一蹋糊塗。以至於戰爭初期表現奇差,甚至被英軍嘲笑為:「我們的義大利人。」(兩個一起嘲諷也是絕了)
美軍真正的開竅要等到布拉德利、巴頓這些指揮官的發揮,他們在盟軍於諾曼底陷入僵局後尋找突破的機會,「眼鏡蛇行動」是一場仿製德、蘇學說要點的作戰,簡單來說,就是於敵方防線薄弱處,用大批的坦克跟戰機支援於狹窄正面達成突破,再投入大軍擴展戰果。一種結合了大規模物資優勢,從正面推進轉向運動戰的“美國戰爭方式”。
不過,二戰結束後,美軍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準備一場實際上未曾發生的戰爭:與蘇聯紅軍的對抗。這是一場對雙方都尷尬的狀況。美國不可能在歐洲大陸駐紮足以跟紅軍對抗的兵力,他們只能期待友軍盡可能拖延到援軍到來,而這又取決於第三方的狀況而非自己。反觀蘇聯,實際上只要一集結大軍就會被察覺而喪失突襲性,且這也跟他們的學說相違背,但如果正面對抗實際上在北約的空襲跟核武威脅情況下,紅軍能佔多少優勢是可以打上一個大問號的。
值得慶幸的是戰爭始終沒有發生。考驗美軍的反而是另外兩場區域戰爭。朝鮮戰爭是在一個狹長半島展開的,它的運動戰只在初期人民軍突襲跟麥帥仁川登陸後的反擊上。而越戰的對手則從頭到尾都是想跟美國打一場不一樣型態的作戰。
美軍在這兩場戰爭中的表現都差強人意,但好處是,至少在七、八零年代,陸軍展開了革新運動,他們允許了對於新作戰學說的激辯,各種意見浮上檯面,但最後定型的是一種集過去半個世紀學說之大成的「空陸一體戰」。簡單來說,四個原則:主動、靈敏、縱深跟協調。首先,指揮官應該搶奪戰場主動權,設法讓對方措手不及,以全面的行動讓敵人所有力量都遭到攻擊,不知何處才是主攻分散其力量,裝甲部隊趁機尋找薄弱處突破點,用導彈打擊敵後,戰機遮斷敵援,並使用空中機動力量破壞對方的指揮與通信系統,瓦解其反抗可能。這種作戰需要全兵種的協同,如何保持一致將是作戰成功的關鍵。
很快的,波斯灣戰爭對付伊拉克成為了試金石。盟軍先對伊拉克進行全面的空襲,破壞了所有防空系統,指揮部乃至總統府,徹底的奪取了制空權。之後再轟炸地面上的各大橋梁、要道,斷絕伊軍跟本土的聯絡及援軍的可能。陸軍則是先進行佯攻,用偏師跟海上登陸部隊吸引在科威特重兵防禦的伊拉克軍的注意,然後主力裝甲部隊從西面較不設防的沙漠乾谷大膽迂迴繞後,配合空降部隊徹底的完成了一場單翼包圍的作戰。伊拉克陸軍就這麼成為美國「空陸一體戰」的第一個犧牲者。不過,作者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全新的學說,只是把過往的原則重新整,並通過現代更先進的科技再發揮。而且,目前看來似乎只有美國人玩得起,再次印證了他一再強調每個國家都應該針對自己的條件,去找出最適合的戰爭學說的見解。
除了這上述案例外,作者還讚揚了兩個小國:以色列跟印度。說來有點諷刺,這個新生的國家處境是最像德國的。四面楚歌,人力跟資源奇缺,導致他們除了速戰速決別無其他生存方法。以色列軍隊非常重視戰役層面的運動戰,而且他們也跟德軍一樣,放手讓底層軍官臨場判斷,隨時把握機會。雖然他們一度因為裝甲部隊的連戰連勝而過度迷信,忽略了兵種協同慘遭痛擊,但很快就又修正回來,繼續成為一支保持活力並在實戰中得到檢證的軍隊。另外一個印度比較不那麼典型,但同樣是運動戰的極致發揮,它在孟加拉獨立戰時,先耐心確認等中國無法介入,美國鞭長莫及後,不動聲色的調集部隊,利用機械化部隊跟空降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陷各大戰略要地,在不到的兩週內逼巴基斯坦軍投降,完成支解宿敵的任務。
總的來說,作者以流暢的文筆,搭配輕鬆易懂的戰史,向讀者展現了德國、蘇聯、美國、英國、以色列等各國的學說發展經過。本書理論跟史實並重,可讀性高,是部雅俗共賞的作品。要說缺點的話,一是地圖匱乏,讀者可能還是要自行去搜尋一下;二是中譯本雖然流暢,但把註解引用的文獻也都翻譯,可這些本身幾乎都沒有引進,只是加深讀者研究的困難,多此一舉。(聽說是政策的關係)
作者更知名的作品是他描述二戰德國國防軍的三部曲,目前已經有一本翻譯面市,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試試。
--
某冬天的夜晚,站在樹下的兩人....
伊達楓:下雪了耶。
貂蟬:飄在空中的雪,好美的舞姿.....
伊達楓:現在只有我們兩個.....
貂蟬:........(繼續看著前方,似乎沒在聽)
這個沒有結局(超核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152.23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historia/M.1590721729.A.A3B
※ fatisuya:轉錄至看板 book 05/29 11:13
推 請問是這本Blitzkrieg to Desert Storm: The Evoluti
The Evolution of Operational Warfare 嗎? 我也要找來
不就跟我講同一本嗎
看你貼了我才想到轉過來…哈哈
推
推
25
[心得] 德意志國防軍的最後一搏一點心得隨筆,剛好與戰史有點關係。 -- 對二戰打到最後兩年的德軍來說,戰況已經糟到不能再糟:最高統帥部早就判斷戰局已經 全盤皆輸。那麼,德軍到底在撐什麼? 是什麼原因,導致二戰時德意志國防軍要在毫無希望下拚戰到最後一刻?23
[心得] 讀書摘要--巴巴羅薩:德國入侵蘇聯的內幕書籍介紹: 巴巴羅薩作戰堪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作戰,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深遠。而巴巴羅薩 本身留下的許多 What if 問題更是成為軍迷討論二戰史中無法迴避的議題。 敝人在板上也曾留下爭論元首第34號訓令的正確與否跟莫斯科會戰討論的相關文章 過往西方主流思想往往把未盡其功的巴巴羅薩作戰失利原因都推給希特勒;然而,隨著20
Re: [問題] 二戰德軍是不是很厲害蠻多人會被納粹德國後期的偏激科技給吸引,反而忽略納粹德國前期怎麼勝利的 我也是玩了HOI2,看了一些二戰科普介紹等資料後才稍微懂一些 德國能前期快速征服歐陸,不是靠他們的坦克有多強(實際上虎式豹式都是中後期才研發) 而是靠這個:閃電戰(Blitzkrieg),或叫閃擊戰 簡單的說是將裝甲兵集中運用的一種戰術思維,具體做法如下15
Re: [請益] 朱可夫真的那麼神嗎?雖然原文有引戰或廢文的嫌疑(或者說是客觀事實 畢竟桶桶泥) 但當作一次分享知識的機會也是好事 我也拋磚引玉一下,看有沒有熟悉二戰的板友指正 《用資訊圖表讀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者Jean Lopez、Vincent Bernard 、Nicolas Aubin用大量圖表與淺顯易懂的文字列出二戰始末、簡單的戰略戰術12
Re: [心得] 讀書心得:德國戰爭的神話與現實要找資料,幹嘛不找專門討論各國軍事效能的Military Effectiveness Vol. 3講二戰 (Cambridge 2010) 以該書第二章討論美軍效能而言,很直接點出美軍在歐洲過度重視戰略轟炸, 導致戰術空襲和地面部隊人員素質不足, 另外美軍總參編定的師數量太少,則導致不能輪換下來有效吸收補充人員,6
[問題] 清末民初中國軍事理論沒有蓬勃發展?(剛好板上在討論兵書) 以美國為例 其軍事理論原本以歐洲為學習對象 南北戰爭之後本土學說逐漸興勃 甚至之後成為世界主流5
[問題] 現代來說哪個陸軍戰爭學說最強?鋼鐵雄心裡面有分四個陸軍學說 有閃電戰數量火力那些分支 通常只能選一個點 那麼如果是像現代有高科技無人機炸彈那些的話 哪一種學說會比較管用 像俄羅斯好像是搞閃電戰那套 又像是搞數量那套 好像都不是很有用的樣子 所以現在還有什麼新的陸軍學說出來嗎? --4
Re: [問題] 一個關於軍事思想的問題前面講了其實軍事思想真正厲害的不是中共 甚至也不是韓共 畢竟韓共也只是學生 真正的魔頭是兩者背後的蘇聯 蘇聯的軍事思想就圍繞在縱深作戰 這在二戰前開始發展而在二戰中達到完成1
[心得] 情緒的三把鑰匙這本書的前半進度緩慢,中間還有一度停滯──我幾乎想不起來先前看了什麼,抓不太到這本書的主軸。 上網查了一些作者資訊,作者是理論物理學家,跟霍金一起出過書,資歷相當漂亮,但這是本腦科學/心理學的書?收起自己的煩躁,繼續讀。 書名是《情緒的三把鑰匙》,但看到一半都沒看到作者有對於「三」或是「鑰匙」的用法有任何描述,看了原文書名,又是台灣出版社的超譯:「Emotional : How Feelings Shape Our Thinking」。「三」,是作者將內文架構成三大章節,所以另以此為名。 我實在對於台灣出版社的腦袋大開眼界。看過台灣出版社一堆莫名其妙的超譯,這本的超譯居然改由內容的架構著手,也是滿有創意的啦。 本書的後半部順了非常多,而且許多敘述相當的精彩,看完後我決定再看一次,確定前半部讓我覺得卡卡的原因是什麼:- → montmartre: 質疑我沒寫火力的人去看原書,英文書名叫the myth and 11/04 01:10 → montmartre: reality of german warfsre,羅伯特.M.奇蒂諾教授在 11/04 01:10 → montmartre: 序裏就是這樣寫的,要噴他的人請寫信去北德大噴他。e 11/04 01:10 → montmartre: mail 如下 [email protected]。 11/04 01:10 → montmartre: 德國老也強調火力與運動結合,但火力運用是戰術行為, 11/04 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