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通用原子打造「長程機動砲彈」 拓展火砲
※ 引述《tomhawkreal (阿湯)》之銘言:
: 來自青年日報
: 通用原子打造「長程機動砲彈」 拓展火砲作戰彈性
: 這是一枚滑翔炮彈,彈體採用勒洛三角形(Reuleaux triangle)
: 用GPS或光學影像導引(至於機器學習技術...應該是目標辨識用?)
: 比照155mm榴炮彈藥,最大射程延長到120公里
: GA-EMS也打算開發海軍127mm艦炮版本,射程則減為75公里
: 預計2025完成測試,造價則未提及
誘導砲彈跟炸彈或火箭彈相比有個問題 是跟成本相比威力較弱
空投炸彈是外掛的所以彈體設計很自由可大可小
同樣裝一個內藏很多電子系統的高成本誘導裝置
炸彈本體重量可以上看1000kg 內藏火藥量數百kg
火箭彈的原理上彈體設計也比要遷就砲管砲膛的榴彈砲砲彈更自由
誘導火箭彈通常比榴彈砲砲彈大顆
榴彈砲在現代戰爭中主打的還是砲彈較低成本跟長期的火力投射量
任何替榴彈砲或迫擊砲砲彈裝上誘導裝置的主意
都會面臨 就算155榴高爆彈炸藥量不過6-7kg 再怎麼塞也很難超過10kg的限制
雖然提高精準度可以節約使用砲彈量
但要硬殺一些堅固目標時 投射體的炸藥量還是很重要的
然後誘導裝置的性質上 往往不管裝在什麼彈體上頭成本都差不多
裝在1000kg炸彈跟裝在40kg砲彈上頭的成本效益差很多
就烏克蘭戰爭的砲兵戰鬥報告來說
雖然誘導砲彈有其效用 特別是在反砲兵戰鬥時
但在大規模戰鬥中的成本效益就不太好 往往很快被敵軍的大量兵力消耗掉
這是目前比較難解決的
目前誘導砲彈比較好用還是在摧毀
前線戰鬥中的零星小規模點目標
而誘導火箭彈因為彈頭大顆 是比較容易用來直擊摧毀如指揮部
或彈藥庫 甚至是兵力集結地之類更重要的目標
至於換個方向解讀這問題
中小國要自力開發誘導武器時
因為火箭砲跟自殺無人機的技術限制比榴彈砲跟砲彈低
往這方向走會成本效益比較好
(因為砲管製造涉及國家鋼鐵工業的技術與規模
砲彈設計又要有廣大火炮實驗場跟一整套測試設施才能搞定)
誘導砲彈還是要留給
有一整個火炮開發與製造技術鏈生產鏈的傳統軍武大國
--
感謝完整說明
平時減少彈藥儲量,減少戰時砲管使用,降低開火次
數後減少被反制,長週期後會不會反而比火箭與無人
機成本低
等等,火箭彈不是也卡發射器口徑?
導引砲彈如圖文內所述,關鍵都是在於成本,如果只是
要"點穴"用,放在飛彈上可能更好用
我自己是比較推 PGK 的那種路線
很有道理 打準又便宜 有自殺無人機的技術路線
對美軍來說增程砲彈是可損失單位中時效和後勤的折衷
。火箭彈時效很好但部署數量少又集中,航空力量常常
不夠及時。這個火力和終端速度應該是偏向當初速極高
的加強版自殺無人機,用廣泛部署火炮的高射速打HIMA
RA的投射距離&量&時效
設定好後前線分散的10個砲班同時連打五發,就給對方
深處50發的同時彈著
爆
[情報] 拜登批准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在無視多個人權團體的抗議下,批准向烏克蘭提供美製集束 彈藥,並將於週五(美國時間)宣布從國防部庫存中移轉這些武器 此舉將繞過美國禁止生產、使用或轉讓故障率超過1%的集束彈藥的法律,是在擔心烏克蘭對 根深蒂固的俄羅斯軍隊陣地所進行的反攻行動滯,以及西方常規火砲彈藥庫存不斷減少的情爆
Re: [新聞] 西方官員警告:如果美國不再援助,烏克蘭"肯定會失敗"砲彈這段,其實目前才是正常作業 烏軍砲彈用量過大其實不是新聞,去年開始就一直有零散訊息 2022/12/24 20:58 烏軍2天用掉美國155mm砲彈月產量 《華郵》揭軍援能力吃緊 今年夏天在頓巴斯地區,烏軍每天發射6000到7000枚砲彈,而俄軍發射量更達到4萬到5萬發;15
[分享] 烏軍用M777榴彈砲擊發M982神劍砲彈的影片Reddit 影片連結: YouTube 影片連結: 發射地點是在扎波羅熱 (東南邊,馬里烏波爾所在州) M982 神劍 (Excalibur) 是一種精準制導砲彈,重約 48 公斤,射程 40 ~ 57 公里 內建 GPS 晶片,發射須前輸入目標的 GPS 座標5
Re: [閒聊] 現代軍武守的住BETA侵略嗎劇中會如此絕望,基本上建立在光線種的存在 但ACG跟電影作品很常有一種絕對的概念設定 譬如某種東西出來就有絕對防禦,或是就佔有絕對的空優等等 先來看光線種的設定 1. 無敵的瞄準系統5
[問卦] 砲彈一顆碳排多少烏俄每天打砲 炸藥爆炸本身 碳排可能不高 但製造彈藥砲彈 碳排應該很高吧3
Re: [新聞] 拜登政府首度軍售 台灣將獲M109A6自走砲這次有引進M1156 PGK套件(可以讓原來的砲彈精準度提升cep圓形公算誤差到10m內) 把他想成是砲兵砲彈中的精靈炸彈套件 但是本來陸軍的目標是要買咖哩棒 神劍砲彈(cep圓形公算誤差6m,更準射程更遠但貴很多)的 礙於歐洲國家有參與技術研發(歐洲國家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