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討論] 相同OPS下,似乎上壘率更重要

看板Baseball標題[討論] 相同OPS下,似乎上壘率更重要作者
disposable
(萬華鏡華麗的分身)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前幾天在飛機上第一次看了魔球這電影,覺得特別有趣

就拿個紙筆隨便算算玩玩

很久沒算數學,有錯請指教^^"



考慮下列情形

A 和 B 都是OPS為0.8的打者,但是上壘率和長打率顛倒過來。打擊數據如下:


A打者:

打席100 全壘打10 出局70 保送20

上壘率 = (10+20)/100 = 0.3

長打率 = (10*4)/(10+70) = 0.5


B打者:

打席100 一安19 二安1 出局50 保送30

上壘率 = (19+1+30)/100 = 50/100 = 0.5

長打率 = (19*1+1*2)/(19+1+50) = 21/70 = 0.3




可以看到在打席相等、OPS也完全相等的情況下,兩個打者的長相卻非常不同

A打者是長打型,打出的所有安打均為全壘打。

B打者小槍,打出的所有安打全為超短程。保送特多。


由此可以算出

A打者自己得到的總壘包數為10*4+20=60

B打者自己得到的總壘包數為19*1+1*2+30*1=51

表面上,同樣是100打席,A打者貌似比較出色

但是,由於棒球的本質是出局數的遊戲,出局數才是直接影響計算的關鍵因子。

A出局了70次,而B只出局了50次,換言之A的60個壘包是打了更多場次才得到的分數。

如果用每次出局來平均的話

A = 60 / 70 = 0.857

B = 51 / 50 = 1.02

因此,同樣OPS的兩位選手,事實上B可能是更能幫助球隊贏球的選手。



可以看出,OPS的問題是出在那個"加"號上。

兩個物理意義完全不一樣的東西硬是1比1相加,如果能各自加個權重是不是會更好呢?

或者,使用「以每次出局為代價,能換取到的壘包數」

也就是上面用的 (保送*1 + 一安*1 + 二安*2 + 三安*3 + 全壘打*4) / 出局次數

這個算法依然保有原來強調上壘與長打的特性,而且定義更為單一明瞭

可以用一句中文講完

這樣算是不是比原來的OPS更準確呢? 而且公式依然不複雜。




另外一個觀察點是,

目前看起來,可能違反直覺,但是上壘率貌似比長打率更為有效

所以相較全壘打藝術家,保送狂魔其實才是默默吃三碗公的那位??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2.44.241.119 (美國)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