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閒聊] 遊戲介面用台羅大家可以接受嗎

看板C_Chat標題Re: [閒聊] 遊戲介面用台羅大家可以接受嗎作者
HarunoYukino
()
時間推噓 推:0 噓:0 →:4

UshiKyuu: 說真的啦,台灣人原本也不寫「中文」,不講「中華民國01/12 17:14
UshiKyuu: 國語」啊,是七八十年前因為政策才開始有人使用的。只01/12 17:14
UshiKyuu: 是多數本島人現在習慣了別人的語言,把自己當成別人而01/12 17:14
UshiKyuu: 已。結果一個原本不屬於本島人族群的語言可以壯大到大01/12 17:14
UshiKyuu: 家沒有它無法在社會立足,還會有本島人幫它護航。


https://db.nmtl.gov.tw/site2/ikm?id=28

多數的人經過這樣的漢學學習管道,皓首窮經,青春才華都葬在舉業,沒有多少文學人才培育的空間。歲科考試都是每年一次,在臺灣曾改為每二年歲貢一人,臺灣生員參加鄉試要到福州,鄉試三年一次,都在秋天舉行,故稱秋闈,鄉試通過才能參加會考,臺灣讀書人的科舉之路特別長。因此,1687年,福建提督張雲翼奏允,閩場臺灣考生另編字號,保障名額1名,10年後,總督郭世隆奏允撤號,和全體福建考生「一體勻中」,1729年,巡史夏之芳請允恢復保障名額1名,1735年,福建巡撫盧據分巡臺灣道張嗣昌奏允,於本
省(福建)解額之外,不論何經加增臺灣中額1名。1739年,巡臺御史史諾穆布、單德謨奏請「會試」臺灣另編字號,照鄉試之例「取中一名」,結果部議:「請將臺郡士子來京會試果至十名以上之多,再行奏聞,恭請欽定。」

臺灣遲至1823年,才有鄭用錫考取進士。培養科舉考試人才為目的之漢文教育,不一定能培養文學創作人才,但沒有這些培養科考人才的官學舖路,臺灣可能就沒有漢語文言文學。

--

本來不學中文? 那我不知道這個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是用什麼文來考的?

是不是忘記"台灣人"也不過只是比較早來的"外省人"呢?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6.146.76 (臺灣)
PTT 網址

emptie01/12 22:46你們都無視日本人那段耶

賴和(1894年5月28日-1943年1月31日) 1894年5月28日,賴和出生於福建臺灣省臺灣府彰化縣。他的父親是賴天送,母親是戴允 ;父親以道士為業。 賴和的父系祖先來自客家族群,但後來被閩南裔臺灣人同化,而不再使用客家族群之語言 ,但仍保有對該族群的身份認同;對此,他作詩表示「我本客屬人,鄉語逕自忘,戚然傷 抱懷,數典愧祖宗」。[2] 他的祖父賴知因參與戴潮春事件失敗,一度陷於低迷情緒而沈 迷賭博,但後來戒除賭博習慣,學習演奏鐃鈸並替人舉行道教儀式,從而改善家中生計狀 況。在祖父與父親努力積攢下,他們購置田產成為地主,父親因而得以在日後資助他接受 教育;當時,該些田產面積約十甲,每年以稻米形式收取之租金,重量約三百石。 1895年,臺灣被清朝政府依《馬關條約》割讓與大日本帝國。 1903年,他先在私塾接受漢文教育,後入彰化第一公學校(今彰化市中山國小前身)就讀 。1907年,他另向黃倬於小逸堂學習漢文經典作品,熟讀四書五經等作品,奠定其漢語文 學基礎。

※ 編輯: HarunoYukino (114.136.146.76 臺灣), 01/12/2023 22:48:06

GeogeBye01/12 23:10清代台灣也有人去考科舉 要上京一定要會普通話 不然無法

GeogeBye01/12 23:10溝通

GeogeBye01/12 23:11人數占整體人口不多就是惹 多數然還是講日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