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轉錄] 【投書】從清末的語言認知戰,看台灣當下

看板HatePolitics標題[轉錄] 【投書】從清末的語言認知戰,看台灣當下作者
vikk33
(vikk33)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5

1.轉錄網址︰
※ 網址超過一行 請縮網址 ※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3530
2.轉錄來源︰
※ FB公眾人物、FB粉絲團名稱、其他來源 ※
獨立評論@天下
3.轉錄內容︰
※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
近來某出版商生物教材,以中國用語「土豆」指稱馬鈴薯,再度引發認知戰爭議。巧的是,清末中國也打過一場很類似的語言認知戰,交戰雙方是嚴復等人所創的「本土」翻譯名詞和外來「和製漢語」。而結果又尷尬,又值得借鑑。

如今提起嚴復,一般都尊為翻譯大家,然而他在這場認知戰裡卻是丟盔棄甲。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便提到:「嚴復冥思苦索、刻意創立的名詞……絕大多數都競爭不過
從日本轉譯的新名詞。」

黃克武《惟適之安》於上引文句外,還舉了好些當時人的尷尬實例,其中多數都和張之洞有關。一個是張之洞的門生出國前來訪,說是「手續」辦妥便啟程。張之洞覺得「手續」一詞很刺耳,囑咐門生不要使用類似的「新名詞」。門生笑著回答:「『新名詞』三個字也是『新名詞』。」另一個例子:「凡奏疏公牘有用新名詞者,〔張之洞〕輒以筆抹之。且書其上云:『日本名詞!』後悟『名詞』兩字即『新名詞』,乃改稱『日本土話』。」

重點是,中文,或說華文,難道因此敗壞滅亡了嗎?又或者,中國是否因為這樣的文化「侵略」而最終於政治上選擇與日本合併呢?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黃克武歸結整場晚清認知戰時說:「論者以為它們〔和製漢語〕成為漢語外來詞彙中『主要來源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來源』,而且這些詞彙的流行『不僅使漢語的詞彙更加豐富』,同時也為科學技術輸入中國,帶來很大的便利。此一論斷應無疑義。」

該禁用哪些「中國」語彙?
當然,歷史雖然會重複,但每次重複總有不同。筆者並不認為當下台灣的語言認知戰會走至一面倒的局面,更不主張不加區辨套用語彙。但那種因為意識形態作祟而自打嘴巴(或說「打臉」)的情況竟出奇相似。

原因在於,主張禁用中國語彙的人其實都無法清楚定義要禁的到底是怎樣的語彙,只能籠統貼上「中國」標籤。於是,在人人自由心證下,隨各人語感及語言知識有別,不免產生歷史倒錯的謬誤。也就是一人所認定的「中國」語彙,也許在另一人或另一族群的經驗裡,已在台灣行之有年,又或是歷史悠久,早就成為華語通用詞彙。

即使將須禁的「中國語彙」寬鬆定義成中國晚近流行用語,也會像張之洞的例子所呈現的,若語彙因種種主客觀因素而普遍為使用者接受,並於文化中扎根,那麼高築意識形態壁壘只能是徒勞無功。反之,若只是一時風尚,大張旗鼓嚴禁就成了庸人自擾。

話說回來,「禁用中國語彙」說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號召力,正是因為並非理性論述,而是訴諸人們對中國崛起的非理性恐懼,以及對中國打壓台灣的厭惡與憤怒。否則,真的理性貫徹起「禁用中國語彙」,在台灣的華人就幾乎無法溝通了,除非是改以外語,或法令明文歸為國家語言的原住民語,以及手語。

而且,不僅無從以華語溝通,台語何嘗不然。沒錯,台語有「字」,但這些所謂「正字」越是古奧,豈不越接近傳統中國?縱然將台語全改成拼音表記,語彙內涵也有一大部分源於中國。畢竟,再怎麼否定「閩南」、「福佬」等用語,都改變不了身為中國移民後裔的事實。必須強調,在文化發展上,根源與流變並重,而流變也會形成新的根源。然而,硬要藉切割中國元素來包裝源於台灣的假象,容易流於掩耳盜鈴,無法讓台灣文化「更加豐富」,更無助於台灣文化的健全發展。

一言堂無助於多元的台灣社會
筆者出身語文科系,相當清楚語言並非中性的工具,而是實實在在制約著使用者。但縱然是從文化認同的角度看,要從語彙選擇過渡到政治認同與政治體制的改變,乃至生活方方面面的轉換,那是極大的跨越。真有一天走到這一步,那麼以土豆指稱馬鈴薯只會是小之又小的因素。最大的問題絕對是「台灣」作為共同體失去了凝聚人心的力量。

而最須警醒的是,以認知戰為名,行自由心證式的排除與切割,只是製造不必要的內耗,削弱台灣共同體的根基。這不是打認知戰,這是不戰自敗。

日本人創造的漢字詞彙在晚清中國流行起來的時候,有不少人大肆撻伐,認為東洋用語不「雅馴」。但服部宇之吉以玄奘自鑄譯詞為例,說明詞語雅俗其實是習慣問題:「玄奘等所創作之語,在當時未必皆雅馴,而今人則不復問其雅馴與否。由是觀之,語之雅馴與否,畢竟不過慣與不慣而已。」當前的語言認知戰,在語用層面,說到底也是習慣問題,「畢竟不過慣與不慣而已」。現在有多少人會回頭學嚴復那樣用「常住母財」、「無遮通商」等語來對譯「fixed capital」和「free trade」呢?

而在政治層面,最要緊的是以民主鞏固共同體,讓原住民、早期移民,和來台時序又晚一些的陸配、香港人,及各種群體的新住民都能在台灣尋得安心的發展空間,不會在一言堂氛圍下連用語習慣都動輒得咎。已故學者余英時引朱熹「硬相守底的道理」強調民主精神的重要性。斯人漸遠,通達的睿智卻總教人懷念。

4.附註、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備註 ※
其實拿清末和製漢語與嚴復翻譯的歷史類比並不恰當
首先
清末當時是要接受吸收原本中國並不存在的概念
但是嚴復的翻譯不是直接音譯就是太文言
例如nerve,和製漢語神經,嚴復翻譯涅伏
unit,和製漢語單位,嚴復翻譯夭匿
其他如經濟稱計學,社會稱群,生理稱內景...等等
最後是簡單好用的一方勝出
而今,支語問題是已有的概念被另一種更低俗甚至不友善的說法取代
才會有認知作戰一說
※ 「Live」、「新聞」、「轉錄」此類文章每日發文數總上限為3篇,
自刪與板主刪除,同樣計入額度 ※


--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200.122.19 (臺灣)
PTT 網址

kuninaka 04/19 13:10廢話真多

kuninaka 04/19 13:10怎不評論一下蘇貞昌的"接地氣"?

lesnaree2 04/19 13:10問題是 誰比較低俗不友善

c41231717 04/19 13:13個人是覺得無所謂 只要事情跟語意能表

c41231717 04/19 13:13達事實就好 反正未來中國越來越封閉

c41231717 04/19 13:13自然台灣會再發展出自己的詞彙

rayven 04/19 13:33華人讀死書風氣到底是不是科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