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天子守國門 根本是無稽之談吧
※ 引述《chordate (にんきもの)》之銘言:
: 如此一來北京的戰略縱深就止有短短60公里左右。
: 最近發現熊廷弼也這樣說
: 萬曆四十八年熊的奏章:
: 今遼陽、沈陽、撫順、清河、均B寬奠、鎮江各相去數百里,或百數十里,皆當賊一面: 來路,不置兵,無以阻其闌入。不多置兵,無以當其聚攻。如主貴精之說,勢之不能分散: 布置,必屯聚遼城一處,然後可。而以應沈陽則百二十里,應撫順、清河則二百余里,應: 寬奠、靉陽三百余里,應鎮江則四百余里。鞭長不及馬腹。
: 況海州、三岔河、金、復等處尚議添設,以護海運,以防門戶,臣更不知貴精者作何鋪擺: ?若云物力之匱難於供輸,地方之窄難於安頓,則臣既知之矣。儻非國家建都逼近,則似: 此一向淪於夷之地不可感以忠義之人,棄之可也,何必救?惟其不得不救,則兵不得不多: 。
: 如果不是首都在北京,遼東的防守範圍就可以減少許多。
來點個人主觀分析,我認為問題的解答同時藏在這段敘述中。
戰略縱深作為一個現代概念,其實套用在那個時代的軍事有點誤導。
古人固然會追求戰略縱深,但縱深在戰術戰略上的效益,是否總是正面,則有疑問。
從皇帝角度,可能會錯誤的追求戰略縱深,並把這種可量化的東西當作成敗指標,
卻使自己戰略面更加被動與犯錯。
先從整體戰略局勢來看,明代面對的是宋之後的北方遊牧民族,
已經具備高度整合能力,而且北方的地力(尤其關中)已經降低,
如果用以前中原王朝的配置,
結果很容易產生遼和金這種政權,最後它們往往會整和當地漢人勢力,
獲得繼續南下擴張資本與橋頭堡。
所以明朝的角度來看,要想阻止這個骨牌效應產生,
就是必須屯重兵在北方,
而這又直接產生政治問題,
所以明成祖的解方變成把皇帝塞過去。
。。。
回頭看熊的奏摺,
他自己都說了,一向淪於夷之地。
就代表他也清楚這個戰略態勢與難題,
本來就是為了維持一個本來不能維持的平衡。
短期角度來看,如果首都不在北京,
確實有戰略收縮的空間,也大可玩土地換取時間的戰法。
問題是這帝國就建立在一個僵硬的體系上,
沒有一任皇帝會想承認自己這任做不下去,
該退縮了。
事實上一旦退縮,後續歷史情境也蠻容易想像,
我們客觀看歷史,看到南渡政權可以延長國祚,
可是沒有一個政權,會把這種應急手段,
當作策略核心去推動,主力投資一定還是在維持現狀,
對於退縮的可能,頂多是分配投入一些保本。
。。。
所以天子守國門的意味,代表的是一種長期方針,
在主要壓力方向強硬對抗的策略,
他其實不必然要與皇帝主動出擊相關,
而可以是皇帝居中調派援軍的形式。
往正面想,他能讓某些神智正常的皇帝/當權者更加警醒,
往負面想,他給了敵人斬首/攻敵必救的戰略目標。
如果不採用這個策略,明會更早或更晚滅亡?
不知道。
但很大機率能說,
進程就會和我們所知的明朝歷史差很多。
--
不只關中 連河南河北都壞掉了...
北方政府倚靠長江跟大運河來輸血的
南明提早
天子守國門是後世的解釋 以judy的角度來看根本不是理由
他就是想征服北方草原而已 失敗了
下一代也來不及搬 就維持原狀了
國內外形勢都在變 GDP無法有效轉化成稅收進國庫
連戰連敗送頭 堡推燒錢 果斷放棄遼東又不願意
首都不在北京的話 野豬皮就沒機會見世面 大概也沒意識建國
1
首Po關於永樂遷都一事,贊同者一般說天子守國門。 不過明成祖真的遷都到北京,都永樂十九年了(永樂總共也二十二年) 明成祖要用北京當北伐基地,跟明朝以北京為國都的正確性,很難說有關係。 而且其實明朝是從永樂就開始在北邊戰略收縮, 明成祖把大寧衛割讓給朵顏三衛,永樂二十年興和守御千戶移動到宣府5
天子守國門 因此為了保衛天子和國門 就合情合理的集天下重兵於此 這才是重點 避免重蹈建文帝的下場 --4
明朝的物資就是主要從江南運來, 並不會因為國都設在北平,物資產地就變成在北平。 前面有提到黃仁宇的書就有講到 「1420年以後,宦官開始接管了原來由宮女承擔的職責,他們的部門也增加到24個衙門。據 1443年戶部的報告,宦官們要消耗掉120000石白熟米,如果這一數字的確是一年的消耗量9
有一種說法是,遷都到北京是為了方便主動出擊 所以也才會有收縮防禦的情況發生 一開始老朱的國策是天子在南京,藩王靖邊應對北元殘存勢力 朱棣造反成功後,他就面臨了抉擇:是要繼續待在南京,執行老朱那套?還是換另一套? 可千萬別說待在南京&削藩並行這種話==6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比天子守邊有道理一些。 (我上一篇回文最後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然而問題是:歷代皇帝有能力自己主動帶兵打出去的有幾人? 即使可以,皇帝親征冒的風險很大。 在首都坐鎮發令又有遙控指揮之嫌。
13
[問題] 陳朝首都的位置陳朝首都在建康,這是自孫吳以來一貫的傳統,也是被稱為「六朝」的原因,但陳朝跟前 五朝最大的不同在於,前五朝都擁有部分江北、甚至淮南的土地做為「建業/建康」的屏 障,淝水戰後到劉宋,東晉/南朝的領土甚至還一度北推至河南或是關中,可是侯景之亂 後,北朝日益強盛,南朝北疆不斷南縮,到了陳朝時基本上北方國境線就是長江了,這樣 一來,首都建康即是前線,陳朝皇帝難道不會想把首都往南挪一點嗎?10
Re: [閒聊] 秦始皇是不是也沒那麼殘忍?ha大那種劉備非皇帝 三國非國家的論點 是很古早很古早的錯誤史觀 事實上 東漢只到220年 曹丕正式篡漢 之後就是魏 所以即便用你那個古早錯誤史觀來看7
Re: [討論] 越戰韓戰美國被打敗這說法是不是不正確?我想推薦勞倫斯・佛里德曼的《戰略大歷史》 而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提供了一個關於這個問題的好答案 佛里德曼衡量戰略成敗的標準是比較戰略執行前後的情況, 當然以此標準來說的話, 就算達成了戰前設定的戰略目標 依然還是有可能是失敗的。而且有可能從長遠看,參戰各方都取得勝利或是都失敗。5
[問卦] 感覺烏克蘭也不是毫無戰略縱深?60幾萬平方公里 20個台灣 放在中國, 也是 3~5個省加起來這麼大的面積 感覺不是毫無戰略縱深阿 二戰國防軍就在哈耳科夫打了一場很漂亮的防守反擊4
Re: [閒聊] 轉生成孫權要怎麼統一天下若以史實而論 機會只有一次, 就是2D在那邊威震華夏的時候, 孫氏配合出兵打下合淝, 全據淮河流域, 這樣一來進可與劉備合作威脅許昌, 退則有足夠的戰略縱深(淮河+長江) 偷襲荊州雖然讓孫氏的實力得到很大提升, 但也造成擴大與曹魏戰線的苦果, 更糟的是最關鍵的淮河流域(合淝)以及襄陽2
Re: [問卦] 大順皇帝李自成可以走的最佳策略?李自成是明朝末期的大順皇帝,他率領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朝政權,建立了大順王朝。然而,他的統治只持續了短短幾年,最終被清朝軍隊擊敗。 如果要討論李自成在面對清朝軍隊時的最佳策略,需要考慮多個因素,例如軍隊的實力、資源和戰略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最佳策略: 1.採取防守策略:考慮到清軍的實力和數量優勢,李自成可以採取防守策略,減少與清軍的直接對抗。他可以採取分兵防守,建立堡壘和城牆,利用地形和環境來限制清軍的行動。 2.採取游擊戰術:李自成可以採取游擊戰術,不斷地攻擊清軍的後方,破壞他們的後勤補給線,削弱他們的戰鬥能力。這種策略需要農民起義軍具有出色的機動性和隱蔽性。1
Re: [閒聊] 為什麼韓國沒有被中國統一過?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傳統中原的疆域概念完全搞混,而且變成領土的概念,但是領土、民族都 是現代才有的,中國古人可沒這種概念。 傳統中華文化就是以天子(皇帝)為家的疆域概念,天子底下就是以天子為中心圍繞形成土地 的概念,而能成為天子底下看得到的,就是順民、可以參與天子的科舉考試當官當臣,其他 天子看不到的地方全部都是化外之地,意思就是沒文化的地區,這些地區就看天子看不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