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如何維持軍戶的戰鬥力?
※ 引述《mshuang (竹碳烏龍)》之銘言:
: ※ 引述《mshuang (竹碳烏龍)》之銘言:
: : → saltlake: 樓上那種招人方式的吸引力就驟降了。就好像給開國功臣 02/23 16:
: : → saltlake: 許諾成功後列土封侯,或能傳襲後代的富貴爵位,或只保 02/23 16:
: : → saltlake: 自己一生權貴。這些方式越往後吸引力越差 02/23 16:
: : → saltlake: 即使是古代,享用猴子價錢招聘到大金剛的難度還是有的 02/23 16:
: : → saltlake: 特賞收回之後呢? 要手下賣命總是要有相應賞格的 02/24 19:
: 一個問題,文人的科舉向來被視為光宗耀祖,但探究其回報拜相或是三公
: 而且僅一代,反觀武人最高基本就是封侯,而且大多可以繼承
: 也就是說武人的誘惑比文人還大
: 但是為何文人如過江之鯖但武人則無,反之被視為下賤職業
簡單
武人要封侯通常要有重大的「戰功」
文人上三公或拜相則不必有重大功勞
除非是有戰事(例如外族入侵或地方叛亂)
大部分狀況武人在世人眼中就是個…
看看我國國軍就好,你以前看新聞上論壇多半都是把他們稱作什麼就知道了
--
這就是顛倒因果了呢 怎麼不看看英國皇室都要從軍這件事?
或者近一點的日本 一堆華族和親王都是有軍職頭銜的
帝國體制的文化才會把軍人看做下九流
封建傳統的地方軍人就是貴族老爺才有資格做的工作
是嗎?只有帝國體制喔
你在吹的日本在戰間期也是極度輕視軍人喔
(前略) ,大正年代的軍人因為裁軍與和平,所以基本上是沒事可做的稅金米蟲。 因為犬養毅是很擅長發表演說的政治人物,他也經常在公眾場合極盡譏諷之能事地向老百 姓說明不打仗的軍隊是如何的無用,應當縮減裁撤;於是社會上就出現了一股新的認知,
與一般華人印象中1930昭和年代那種大家看到軍人挺胸敬禮的狀況不同,1920大正年代的日本,基本上也是處於「好男不當兵」、「軍隊是社會的米蟲」,同時軍人的自尊與士氣
都極端低落的時代。
海軍戰史作家阿川宏之的書中也有提到,大正年代的海軍軍官薪水已經很微薄了,士官以 下的下士官和水兵更是窮到只能喝味增湯還沒那麼奢侈到加白飯,於是大家都寧可窩在海 軍餐廳也不肯回家過夜。非軍人的海軍雇員例如海軍技工就更慘了,當時許多人都憤憤不 平地悲嘆道「難道這是帝國軍人應有的待遇嗎」。 (後略)
※ 編輯: AlisaRein (27.52.200.204 臺灣), 02/25/2020 23:59:17那時候的日本不就是正好叫做「大日本帝國」來的嗎?
正是帝國體制動員全民的狀況造成軍人地位降低的
你自己都寫出這句話了 「難道這是帝國軍人應有的待遇嗎」
喔,所以你講的日本是怎麼回事?
華族的稱呼是明治維新後才有的耶 www
華族是日本於明治維新後至《日本國憲法》頒布前(1868年-1947年)存在的貴族階層, 包括來自公卿世家的「公家華族」、來自江戶時代各藩藩主的「大名華族」、對國家立有 功勛的「勛功華族」、以及臣籍降下的「皇親華族」等。華族之出現始於1869年6月17日 ,而正式確立「華族制度」的《華族令》則制定於1884年7月7日。
1947年5月3日,隨著《 日本國憲法》(昭和憲法)生效,基於憲法第14條(日語:日本国憲法第14条)不承認華 族和爵位制度,華族因此遭到全面廢除。明治敘爵之初,華族500家;至1945年日本投降 時,共924家。以華族家庭人口平均6.4人計算,華族總數占日本總人口的萬分之一。而未 達到華族標準的舊日本貴族,稱為士族主要指當時的藩士。
※ 編輯: AlisaRein (27.52.200.204 臺灣), 02/26/2020 00:15:22所以你是來抓著名詞吵架的?
不提明治維新以後 江戶時代的武士地位又如何呢?
這樣說吧 封建制度的軍人(或說武士)就是統治者
帝國體制下的軍人就是皇帝老爺的雇員 權力來自皇帝
這種差別就自然的劃分階級了
編戶齊民 全民皆兵 這種制度下 軍人自然不值錢
很會吹啊?武士是「統治」階級好嗎
再者,死老百姓在封建時代一樣可能是軍人--這只是地方
大名所屬的。並不是打仗是貴族的事
以你喜歡吹的日本來說,發生戰事就是徵召農民編制成軍
人。所以在戰國時代戰爭時間很固定
武士中只有極少數是統治階級,戰国時代作戰時間也不固定
徵召農民兵不是很少在農忙時期徵召嗎…
看藺相如跟蕭何的例子就知道,文臣是獵人武將不過是獵
犬
出征對一般領民的軍、夫役並非全數徵召,通常是村內的男丁
輸流負擔。所以農閑出兵只是傾向而非固定
魏延在文官為天的蜀國,慘到被夷滅三族,就知道武將有
多下賤
夷三族那比較是像洩恨,不是常態
蜀漢比較常態是罪不及親族
魏延那是楊儀趁著局勢未穩挾怨報復,跟文武地位無關
以蜀漢來說,關羽的地位國內可無人可比,魏炎那個狀
態相對複雜,不是因為他是武人的關係吧?
因為chenglap之前某篇捧英國貴族義務的文章,讓很多人
拿一個特例中的特例來講武將下賤,也太搞不清楚狀況XD
誤會從軍事貴族特權吧 其實反過來說 有武力基礎割據一
方者 也才有本錢從統治者那裏獲得爵位和封地吧
或者說 從中世紀以降,西方貴族性質上大都是軍事貴族
也就是騎士階級 畢竟武力才是權力和統治的基礎
中國至少要到科舉制度讓文人能夠透過考試進入統治集團
後 軍事貴族才逐漸沒落吧?不然漢初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
之亂不就是軍事貴族搞出來的嗎?甚至到明代都還有靖難
真的要釐清這個問題 應該先定義秦代之後的「貴族」定義
還有宗室子弟的軍權是在甚麼樣的時空背景下逐漸被拔掉
魏延死後,軍權就被蔣琬,費禕董允壟斷,好不容易這些
大頭都死光,姜維還要對黃皓躲閃飄,原來蜀的武將還不
夠賤,還可以承認壓力測試就對了
承受
關羽只管得動自己荊州轄區,劉封孟達根本鳥都不鳥他
拿三國時期來論證武將地位低下其實很怪 當時文武分際
其實不是很明顯 光是你自己講的費禕董允都兼具武將身分
四相時期結束之前,蜀漢軍權一直都是由四相發動的啊
掛武官銜就變武人...
陳勝吳廣也做過校尉
姜維自己打不出成績,搞的緩征派勢力大漲,怪誰
武將看文官頂天,當然會幫大頭帶風向說浪費兵力的風涼
話
嘴姜維,不敢嘴偉大的諸葛丞相
劉封還在忙上庸三郡,孟達已經快被劉封氣走了
節制兵力不過萬,能打出什麼好成績?
他們兩個想理關羽也理不了啊
就像老闆捨不得出錢,怪屬下笨一樣怪
兵力不過萬是費禕還著的事情了,之後劉禪陳袛不就放手讓
姜維去玩,然後給他玩出一個段谷之戰
從樓上的說法不就看的出來了 蜀漢問題不是在武將地位
根本就是決策優劣的問題,結果有人拿來當成武將地位低
的證明,從頭都尾都沒搞清楚爭點啊
照他硬要二分的話 姜維算文臣還武將= =
那個年代的分際根本不太明顯 有頭有臉的人物多半有官職
乾脆說馬謖是武的好了
又帶兵 不應該二分法直接亂套 曹操 周瑜這類的又要怎分
難道你要否認馬謖沒帶過兵嗎XD
釭F吳套蜀漢,厲害
興勢之戰費禕還是主領軍的咧
拿東吳
你的區分標準是甚麼總得先畫出來啊 不然只是個人好惡
諸葛亮也主領軍,叭叭叭,諸葛亮是文武兼備
搞得好像你喜歡他就說他是武將 不喜歡就罵他死文人
好啦,諸葛亮也帶兵過,武人一定都不下賤
不然我也可以說劉備砍張裕砍彭羕,劉禪砍劉惔砍李邈
你先有個明確的標準出來 再來分類 接著佐證武將地位低
先主後主加起來砍過得文官武官比4:2,喔原來蜀漢文官下賤
所以你的標準認為諸葛亮也算武將的圈圈就對了?
總得有個客觀標準出來吧?不然怎麼評價你的論點
那你的客觀標準到底諸葛亮是不是武將嘛,你說說阿
我是質疑你根本沒有標準阿 武將可以定義為行伍出身 也
可定為有擔任過武職 領過兵阿 這總得說清楚吧
我也質疑你是不是把諸葛亮當武將阿,你的客觀標準呢
是或不是,講清楚很難?
諸葛亮是不是武將,原來這麼難回答
算了,給你一天慢慢思考
用擔任過的職務作為標準 很顯然諸葛亮也可以定位為將領
不就這麼簡單 如果用行伍出身他就不是阿
蛤,職位還是行伍分,模稜兩可
難怪有人會說特例,找不到魏延當文的可能性
自己在那邊搞二分法,不講自己的標準,還要去問別人XDD
我的標準就行伍分,很難理解?
倒是有一派行伍職位兩說皆可
你的客觀標準就行伍職位皆可,我的標準就行伍,很難理
解?
所以在你的標準下,呂布也是文官囉XD
周瑜500人起兵響應孫策,當然是武
從職務區分 魏延也幹過丞相司馬 所以文武職階層擔任過
呂布是行伍啊,只有你的行伍職位說才能接受呂布是文官
我就用行伍分了
所以結論就跟文武地位無關 是他個人問題啊 這種情況就
算武將地位高還是會發生阿 官場鬥爭不會因為文武有不同
呂布最早可是當主簿呢,行伍出身?
你該不會說部隊的阿財是文官吧
呂布就阿財啊,最好是文官
該不會部隊基層幹部有打字文書工作,都叫文官吧
預財士:原來我是主簿文官,搔頭
難怪有跟說碰的鍵盤比操的課還凶
幹部
營區裡要找文官,一堆幹部跑出來
呂布會彈琴,連長:軍人是不能彈吉他逆?
三軍總帥表示:人家是神力女超人,不行逆?
竟然有眼不識泰山 公然挑戰法律和棒球專家牛奶大 失敬
失敬。 回歸正題,其實你從頭到尾沒搞清楚o大的論述脈
絡,魏延特別慘的原因,或許跟他背景不夠厚比較有關,
而非與文武出身相關,你必須要搞清楚,在漢末魏晉到唐
原來樓上自稱棒球法律專家,我好怕喔,挑戰專家會不會
被抓去關阿^^
士族門閥在統治集團中一直佔據了主導地位,而這時候的
好啦,看到呂布當主簿就認為是文官,是不是還沒當過兵
,以為幹部都不用做業務0.0
士族和宋代之後的士大夫階級不太相同,性質上更像地方
豪強,這些世族子弟是這個時期文武職官員的主要來源
當過兵,你就知道什麼叫文武不分^^
文武的分際並不是一條線,更偏向光譜。而從這個脈絡切
我不知道為什麼維基這麼篤定主簿就是文官的依據,部隊
做文書一定是文人,到底是誰規定0.0
還脈絡?就部隊也有行政業務,醒醒吧
入,魏延是部曲私兵出身,沒有強大的巴庫,可能才是政
廖化也做過主簿,回蜀以後居然棄文從武,好感動
敵敢下重手清算他的主要原因
好啦,不知道部隊有業務,不怪你,進去就懂
痾......我們談的是西元7世紀以前的中國 你要講國軍去
軍旅版可能比較適合喔
我不知道現代國軍有人還沒當過,是什麼概念><
大概是古代穿越的無法服役
至少到唐為止 關隴集團的存在意味著武職人員在此時期
的社會地位仍然並不低於文職官員
7世紀穿越來的,我好怕
宋代以前文武不分的差異,根本不是現代國軍幕僚
業務跟野戰部隊的差別。要舉例會像把縣市交通局長
調任旅長,旅後通科長調任財政部某科科長這種跨度
那叫退役軍人好嘛,憲法都寫現役軍人不得兼任官吏
因為你不清楚文武不分的制度。
因為你幻想活在7世紀
哪有這種調任模式
7世紀用現代舉例,也不是現代會出現的例子,是哈囉嗎
以前我覺得中文不重要 現在覺得中文超重要
我也覺得當過兵很重要,以前覺得反正只是混時間
不然以前也是被農場文糊弄以為當過主簿就是文官
丁原:俺不缺文人阿,我只是要會識字的阿兵哥
你先說行伍出身是武官,所以我說呂布最早有紀錄是當主簿
所以他要算文官,然後你開始拿現代軍制去扯千年前的軍制
逛歷史相關版面,時不時就會看到這種把各種不同年代的制度
混在一起講得很開心的人呢
然後以你的定義來說,廖化也是文官沒錯R
同意樓上的論述,呂布那本來就是拿來打m的行伍為武這點。
而且,實在覺得這種諷刺的討論方式有夠刺眼
我看網路其他百科沒這麼武斷說是文官,只說是佐吏。光
看維基說主簿就斷定文官,乾脆文獻複製貼上維基就好
三國志,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并州。
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
丁原:我挑驍武的阿兵哥當文書兵,你跟我說這是文官,
哈哈哈
我想陳壽應該不會文筆差到,故意前面用驍武來形容文官
沒辦法啊,就算呂布長的像戶愚呂弟,也改不了他是主簿出身
的事實,以你的邏輯來說,他就是文官
預財士:管簿冊跟印鑑就叫文官?
在古代那種文盲率可能大於八九成的社會,你如果識字又會寫文書
國家每個月還會給你基本米糧,能文的多稀有啊~~
可以耍文去出人頭地,誰跟你去做武?秀才手無縛雞之力叫假的嗎?
三國志這段,倒是有後人引註英雄記,丁原文化水準不高
但武勇善騎射,所以當南縣吏,讀的書不多,官吏的幹才
不高
所以當官吏不一定要靠讀書
夏侯嬰以前駕馬車,後來也當縣吏,估計也是送公文竹簡
的馬車司機
看了這篇我都覺得中文變好了呢
楊修也當過主簿,所以楊修是武官
丞相府主簿跟部隊裡的主簿能相提並論?
董卓奪丁原兵權,呂布假如一是個文官,能叫得動張遼張
揚那些武將?
阿亮當然算武將,他可是武廟雷打不動的前十名
那個時候開始動員了?!
(大正時代的日本)
8
看了原文以及系列文,有些討論算是偏離原文吧 維持「軍隊」戰鬥力以及維持「軍戶」戰鬥力是不同的議題,兩者的難易度也是天差地遠 維持軍戶戰鬥力跟維持貴族的高尚品德、維持各封建諸侯的感情以及對君王的忠誠有什麼差別嗎? 只有在開國之初,甚至是戰爭時期才有最佳效果 坦白講,這就是比較不好的制度11
一個問題,文人的科舉向來被視為光宗耀祖,但探究其回報拜相或是三公 而且僅一代,反觀武人最高基本就是封侯,而且大多可以繼承 也就是說武人的誘惑比文人還大 但是為何文人如過江之鯖但武人則無,反之被視為下賤職業 --17
大概就是三代,第一代戰場出來的,這一代通常沒甚麼問題,他所享受的待遇 基本上就是他的能力表現,能打得當將軍有的當將軍小弟有的當下級軍官等等 和本身出身基本沒太大關係 在過去將軍基本要能打,除了他自己能打外旁邊還會跟著一票小弟,決勝就是 靠這群人,古代所謂斬將奪旗講的就是這東西,將旗基本跟著將軍,那個是由4
在大陸的小說通常都是寫少數民族作戰能力強悍,接著主角用很少的 奢侈品甚至連奢侈品都算不上的東西,就讓這些少數民族為他拼命做 戰 重點這些部落作戰主力也是他們生存主力,死了就代表部落的生存更 加艱難,其次他們的裝備基本上是對動物不是對人,因為生存需求,1
我可能沒講清楚 讓你誤解了 平常是要這些部落自己養自己的 官方只要給奢侈品 加上冊封即可 並不是要破壞他們自己的生存方式 農耕地區供應糧食6
敢阿,不然你就不會預測苛扣之後可能會兵變.... : 所以才說二元統治 : 山民有戰力又是優秀的獵人 那就負責打仗 : 農耕的地區就負責提供糧食提供補給 : 城市就負責製造奢侈品5
我覺得所謂「士兵戰鬥力」只是標吧 根本原因還是在體制,那種體制本就存在弊病了 綜觀古代王朝軍力崩壞往往都來自於「錢」 軍隊沒錢沒糧了,戰鬥力當然就直接下滑啊 所謂訓練不足,根本原因也在錢糧啊4
糧食的確很重要 但拿戚繼光的事情來說 則有很多的謬誤 因為忽略了兩個部份 首先倭寇的本質是貿易商團 是作走私的 牽涉到複雜的原因 導致明帝國施行了海禁的政策
97
[閒聊] 稍微聊一下日本華族受到最近輝夜第二季與最近重看謙虛踏實的影響 重新整理一下以前找過的日本華族的相關資料 先說一下,去年發生的池袋暴走事件跟華族沒關係 池袋暴走事件是某個87歲老人自開車,結果暴衝造成2死8傷的悲劇 此事件引起兩個重點,一是高齡老人開車的問題,二是上級國民的討論22
Re: [閒聊] 稍微聊一下日本華族這邊來看一下日本華族的後代現況,不過資料有點舊 因為現在華族不在世襲,所以基本上真正的華族都已過世,只剩後代 三菱財閥的龍頭企業之一日本郵船,就是請德川家當主德川恆孝當董事長 島津家的島津會社在醫學儀器上不用說 岩倉家當主岩倉具忠娶的是三菱重工的太子女,鷹司家當主鷹司尚武是前NEC的社長12
Re: [討論] 日本侵華戰爭中間有機會停下來嗎目前綜合資料來看 裕仁絕對有我國法律判例上出現過的"實質影響力" 但天皇家傾向將自己定位成英國式立憲君主 儘量不干涉政治 可是這跟明治憲法給予天皇的崇高地位並不相合 於是到了昭和時代1930年代後很多軍人就開始利用憲法漏洞10
Re: [討論] 議員這位置 可以找自己親戚接棒的喔講到這個 為何日本這種政治世家都可以一團和氣啊? 這些日本政治世家都可以追溯到二戰前的華族 華族再往前追又是封建時代的名門 政治這種東西不都是鬥來鬥去的嗎?8
[問卦] 日本武士自殺只有切腹這個選擇?傳統日本武士道很重視榮譽感與責任感,認為以死謝罪是唯一付得起責任的方式。 但很多資料都說日本武士或士族華族唯一自殺方式就是切腹,頂多再配個介錯人 實際上有發生過其他方式嗎,如服毒? --6
[問題] 軍人不服文人當國防部長?這不是很怪嗎? 軍隊與軍令下達執行在參謀總長, 有專業有實權的是參謀總長, 所以軍人最高位實際上是總長, 而部長即便不是軍人, 只要尊重參謀總長的專業去協調軍政制度難道不能順利運作嗎? 況且我們又不是普魯士那種國家領袖獨裁然後要帶頭打仗的國家, 我們是文人國家,7
Re: [問卦] 二戰日本投降真的只是怕蘇聯嗎?三個觀點 1. 1945年3月10日,東京大轟炸死100,000人,日本沒因此投降 廣島約有90,000人-166,000人因核爆而死亡, 長崎則有60,000人-80,000人死亡6
Re: [閒聊]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反而走向軍國主義?讓我們看看明治時定下的憲法 第1條:日本由天皇統治,萬世一系 第4條:天皇是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依本憲法條規行之 乍看之下好像都是說「日本由天皇統治,走絕對君主制」 實際這兩條有絕對性的矛盾3
[問卦] 方言教育VS雙語教育有沒有方言教育VS雙語教育的八卦? 李光耀: 「要改變華族家庭的用語習慣談何容易。到70年代為止,八成左右的華人在家中依然說方言。華族方言和華語不同,它對人們學習和使用華語造成干擾。我在電視上發現年輕工人在受訪時,說起華語來並不流利,因為他們一回到家中和工作場所就使用方言。我以自己對人民的影響力規勸他們改變溝通的語言。人們知道我的三個孩子兼通華、英、巫三種語言,對我的教子之方總有幾分敬意。我和芝到公園散步時,通常注意到家長總是用方言跟孩子交談,直到他們發現我們在場,才一臉難為情地改用華語。他們心裡明白,讓子女使用方言並非正確的做法,他們為不理會我的勸告 而覺得不好意思。這種改變尤其難為了祖父母一輩,但是大多數人應付得不錯,他們用方言跟孫子談話,卻也聽得懂孫子用華語的回答。我們倘若不積極推廣使用華語,雙語政策就不能在華族學生身上奏效。講華語的家庭從1980年的26%增加到1990年的60%,數字還在不斷上升。然而與此同時,講英語的家庭也從1988年的20%上升到1998年的40%。 使華族人士改變學習華語的態度,關鍵因素是中國的逐漸對外開放。不管是專業人士或督工,兼通中英雙語的人都佔有優勢。再也沒有人抱怨使用華語而非方言了。1965年獨立之初,我們決定推行華文為第二語文的政策是正確的。新加坡華族講七種中國南方的主要方言,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容易說服大家一起改用華語。要像香港,有95%的人說廣東話,別說是棘手,簡直辦不到。對許多新加坡華人來說,方言是真正的母語,華語不過是次母語。不過,再過兩代人,華語就會成為新加坡華人的母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