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下流的科學
最近FB一直跳出某濾杯的業配廣告,
咖啡領域常聽到「風味很主觀」這句話,
這句話本質是對的,但被濫用就不對。
主觀的東西很難討論,所以本文盡量討論客觀的部分。
科學,是客觀的,水該怎麼流,就會怎麼流。
普世價值,是客觀的,珍惜食物、資源,也是大家都能認同的。
進入正題,上圖。
這張圖不是我想出來的,是在「咖啡物理學」看過,
剛剛靠印象手繪出來,避免版權的爭議。
理解這張圖,或許能幫助大家跳脫買濾杯的輪迴。
濾杯相較於磨豆機單價很低,較容易入手。
但不如買好一點的豆子,或是存起來買好一點的磨豆機。
圖上有文字標示,濾杯的肋條會把濾紙撐起來,形成一個空間。
水一旦流到這個空間,就沒有萃取效果,因此稱為bypass區。
可以看到水流A、B、C、D的途徑,其中A的萃取是最充足的,B次之。
水流D是直接穿過濾紙進到Bypass區,說明完全沒有萃取的極端狀況。
實際上不會有D的存在,因為細粉會跟著水面上去卡在濾紙上。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星芒濾杯為什麼不容易淹水?
粕谷哲版V60為什麼很容易淹水?
再想像一下,
今天遇到某支超級無敵難喝的豆子,要怎麼沖煮才勉強能喝?
答案:直接往bypass區注水,不萃取就不會難喝。
對,就是這麼荒謬。
接著說明咖啡粉,粉徑必然有大、小、細粉,看磨豆機的設計。
他們互相堆疊成類似濾芯的結構,但這個結構是鬆散的。
大水柱沖下去會翻滾,當底層細粉卡滿濾紙的孔洞,水就會往上淹。
淹水不是壞事,在不導致「D」出現的前提下,
淹水反而表示大部分的咖啡粉都有被充分萃取。
有時候看到新手詢問怎麼調整沖煮改善苦澀,一律是磨粗。
要不乾脆整顆咖啡豆放進去沖,最粗。
對,不萃取就不會難喝,還是這麼荒謬。
若把咖啡視為一種食材,濾掉不能喝的木質、纖維。
把能萃取出來的東西就盡量萃取乾淨,然後喝掉,其實很簡單。
回歸到主觀的風味,萃取充分,但是卻難喝。
是生豆端、烘豆端要反省,怎麼會是沖煮端在那閃躲調整?
過萃、萃取不足之類的說法,也完全不科學。
至少要搭配數字,牛排都有個七分熟的說法。
喜歡喝淡咖啡,可以充分萃取之後再兌水,還能變大杯。
順便補充說明一下「兌水」,也有人稱為bypass。
剛好前面濾杯的部分,也有提到bypass。
這是兩件事情,兌水就是加水變淡,說成bypass怪怪的。
我理解的bypass是水沒有萃取效果,直接流出。
同場加映,no bypass的沖煮方式。
這個相對好理解,義式濃縮,粉碗只有正下方有孔洞。
完美的情況下,所有的水都會穿過粉餅,充分萃取。
當然產生通道的不完美情況比較多,但那是其他問題。
採用no bypass概念的沖煮方式,
例如愛樂壓、DCP,或是Pulsar,通常是垂直壁面,下面有濾紙。
以上,沒有要擋人財路的意思,只是希望能阻擋你各位亂花錢 XD
--
推一個
必須推,科學咖啡值得推廣.器材被神化最後都讓人反感
推;對於大多數人說的加水變淡叫作bypass一直不太能
理解用法由來。
合理
因為這是用感覺在說。手法的bypass是指水沒透過咖啡粉
只是你把側流解釋成BYPASS才會反客為主
推
音響術語入侵咖啡界,各種玄學有夠NT
https://i.imgur.com/sjb1XSh.jpeg Bypass的用法:兑
水(略過萃取)、沖煮時(略過萃取)、是不覺得有理解的
問題啦,倒是沖煮時水多少都會流過咖啡粉,可視為低
萃取液;使用Nopass概念的濾杯,可依口感決定要不要
再兑水,也就是自己要的Bypass自己決定、不讓濾杯控
制,習慣就很難回去囉
各種玄學手法很常刻意避開豆子的品質以及烘焙的品質,有
點本末倒置了
推 沖煮先學會榨乾豆子 再來避短
coffee.umami ig最新那篇講by pass的可以讀一下
萃取率高本來就不一定好喝,生豆跟烘焙很有關係沒錯但
沖煮也不是完全不用取捨
最近夏天懶就是hario switch 抓個粉的粗細,沖煮水
量跟浸泡時間,直接滴進冰塊堆裡。簡單粗暴根本不
用管手法
我一個非從業人 玩久了對美化產品的話術著實反感
每天光被各種行銷資訊轟炸就飽了,越理解原理,越能bypa
ss話術。
推
好奇你有看過金杯理論嗎?怎麼會說過萃或萃不足不科學
粗磨攪拌靜置下水,太濃就調整靜置時間就好
萃取是跟時間有關,因為各種物種的於水中的飽和上限不同
,萃取會有優先順序,金球咖啡也是真的,香氛物質的萃取
會在前段
事實上我們體驗咖啡是一種"分佈"的概念
咖啡粉,"極細粉完整萃取""細粉高萃取""中粉中萃"
"粗粉低萃",再加上萃取手法(也許中央高萃,杯壁低萃)
所綜合起來的超複雜,完全無法科學分析的系統
最終能分析的,就是感官的體驗。很多事就是玄
就只能就哪個模式(技法、濾杯、blabla)產生甚麼結果
來找到操作方向
的確有些"模式",就是也許能將"香氣"或"甜感"或"body"
普遍上表現較佳,那就是那個器材或手法的特性
ze大,我之前po過各種沖煮實驗對應的萃取率,就是使用金
杯理論的九宮格。
sou大,細究起來是複雜沒錯,但歸給玄學而停止思考,我
不認為是正確的方向。這也是本文盡量淺顯易懂的目的。
沒有人說"玄學"是停止思考,對我來說反而是因為知道"玄"
才會注意到任何看似不重要的極小細節,都會反映在感官上
比方說"落水高度"、"杯底形狀" "手沖壺材質" "壺口形狀"
當有穩定的技術後,這些"玄學"就會反映在成品的質感上
更不用提濾杯的設計、材質、流速這些在我看是差異很大
的部分~
況且很多技術也會交互影響,高流速濾杯你也會沖比較快
反之亦然,自然也會造成差異產生
ccc大,我以前也是傾向溶解度上限這個概念。後來看了ict
a大的文章,目前是傾向分段萃取不是那麼直觀1+1。
少了GX2
sou大,您說的,是從主觀的風味往回推,這一杯好喝,可
能是因為A手法,測試幾次ok,就固定使用A手法,這應該也
是目前台灣咖啡業的主流觀念。
行銷不就這樣,那這濾杯不好的原因是什麼呀?
雖然說很多濾杯的設計、材質、流速都有些許差別,但
是在各方面都科學數值化的今天,這些大部分市面上濾
杯的設計者都沒有經過數值化的科學分析,甚至很多設
計者在宣傳的時候片面的說我這種設計可以流的更快更
流暢,但是你要細究這種設計更詳細的各種數據的話,
最後卻只淪為片面而已根本沒有科學數值可言。因為更
多的時候只是倒果為因,這邊就是大家覺得玄學的地方
。這邊的話很推薦大家去看April coffee的Patrik Rolf
在新加坡Asylum咖啡的一場演講,總共大概快4個小時,
對岸有翻譯影片。其中有提到Patrick設計理念以及他怎
麼解決,並且找了哥本哈根大學的人來科學的數值化的
解決他在準備WBrC時的沖煮問題,雖然他也沒當場詳細
提供數據或者paper reference,但是如果能夠面對面討
論的話,他也絕對能夠與你一起討論,我想這就是市面
上大多數濾杯的設計者沒有做到的地方
aar大,您完全命中欸 XD
63樓的mar大,我沒有專指哪個濾杯不好,我只是說在座的
各位都是.....濾杯。
我倒是滿相信市場回饋,總之容易出現"好喝"咖啡的濾杯
容錯率高的濾杯,就會賣得好或成為長青樹
"好喝"是玄學還是科學,就自行解釋吧~
就像是能夠烘出厲害咖啡的人~也不一定是學院出生
另外就是~在水 豆子 磨豆機 技術都相同的狀況下~
用不同濾杯來調整風味其實滿方便的
同樣道理好像也能套用再咖啡豆上吧
在一個人手拿水壺注水的沖煮方式上太專注科學數據
好像有點搞錯重點
對我來說重點在感官差異建立在幾乎一致的數據上阿~
就是就算量測出的萃取率與濃度幾乎無差別
但風味表現性就是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萃取率就只是一個"總量"概念,沒有辦法表現出物質分布
但我們的感官體驗就是在體驗物質分布
總之如果夠有錢~可以買很多磨豆機輪流用~
不然的話買各種濾杯玩玩,我到覺得是也不會多破費
也許太科學研究算是搞錯重點,但是只要是廣告宣傳上
有說過下水更快速,對流更順暢,減少淹水(還有更浮誇
的詞彙的廣告我都不敢說),只要其中有比較與相對的詞
彙,我相信身為一個消費者想稍微深究其原理也不能夠
算是我的錯吧,但假使連宣傳上說的都不能細究或根據什
麼原理表達出與其他家產品的差異化,我想這也很奇怪
絕對贊同市場回饋是有參考價值的,因為那是大家沖煮
的結果喜愛導向。我也認同S大說的,不同的濾杯總會有
著因為不同結構與原理所造成咖啡風味上對於感官有著
不同的體驗,咖啡方面我也只是小白,非常認同S大說的
,如果不影響生活,為了一個單純愛好而買各種磨豆機
濾杯來試試看各種的風味,也是蠻有趣的
不過還有一個行銷方面的考量啦~說真的濾杯最大受眾
應該也是普通沖咖啡的人,那麼"數據"可能就不一定是特別
適合拿來行銷的點~通常甚麼快流速 好喝 不淹水 無毒之類
應該會比較容易被推出來
(真的不喜歡稍微降點價賣給版友,也是算是一種反饋給
版友吧
那些紅色圈圈是你一個一個手畫的嗎XD
推一個
那些行銷術語就好像在講出一款新的鍋子能讓荷包蛋更香更
好吃 但一般人哪需要精準測量鍋溫跟煎蛋的時間甚至因此換
一堆鍋 如果料理是如此 咖啡又何必斤斤計較
w-brewing-chart
-3841.16531
分享兩篇文章,希望大家別再糾結在那個快一百年前的金杯
理論給出的神秘數字了(我老人不會縮網址
推
這篇說的太好了,但是被推坑平底濾杯lol
讚
推v大的文章~
很早就覺得金盃忽略很多面向而過於籠統
下面三張圖表就打臉喝高萃取率喝出優越感的咖啡人
萃取應因豆(人)制宜
總算有人出來正視聽了,剛進這個版就覺得很奇怪,全是器
材的買賣,或是廣宣,卻極少對如何真正喝到好咖啡進行實
際的討論,感覺大部分人是對器具炫耀的興趣遠高於對喝好
咖啡的追求
咖啡器材是有什麼能炫耀的……也想太多了吧
跟買名牌包的心態一樣阿 用貴的器材,咖啡豆做出來的
咖啡就比較好喝
看到幾台手磨濾杯會覺得在炫耀會不會太窮酸
板上真的高價的器材很少見。這樣心態逛板別說耳機音響大概
有人秀電腦桌,有人秀咖啡桌,都是一樣心態
連電蝦NB板都會看到心態扭曲
講難聽。說正視聽,缺乏討論卻讚同一口咬死咖啡豆品質好其
它不用太講究不是很奇怪?
器材也沒什麼好炫耀的,烘好的豆子好的物質比例和
瑕疵比例就固定在那,磨豆機只是能讓這兩個展現的
比例多寡,在配上濾杯如同飲品的水與咖啡比例去調
和的結果,bypass不是錯啊,到頭來還是豆子好壞佔
比最高阿
不過器材的確比較有話題性,萃取很難觀察跟描述,不太能
成為大眾話題,而咖啡豆的通路或產區每個人的經驗不會差
太多,能討論的大概就剩沖法跟器材
按照這樣講的話什麼豆都用義式濃縮不就完美了
本文大部分篇幅都在說明「水、咖啡粉、濾紙、濾杯」之間
的關係,以及肋條形成的bypass空間。理解後,看到濾杯結
構,大概就能想像他怎麼流,水流瓶頸會在哪裡。
新加坡那場演講啥都沒講,為何推薦?台灣多的是講的
比他多比他深入的,濾杯也是,除了底部撐高之外,其
他都沒啥好講的,那個撐高底部也帶來粉層變形問題,
所以搞的那個濾杯得用較厚的濾紙去撐住底部,光看平
底濾杯,泰摩那個設計才正常
反正濾杯的戰國時期要來了,這個看我跟Erik去年狀況
就能推測出來,如果沒有足夠沖煮經驗,物理又不太懂
,我覺得就放寬心去玩,咖啡就是好玩嘛,又不是打比
賽
Chiu大該不會就是GX2的發明者吧
https://i.imgur.com/UTUql0F.jpeg April濾杯問題後
來購入金屬網解決 流速也加快了一些
是的,我是,金屬網是個有道理的產品,利用了水分子
間的引力和毛細作用,但我沒用過,無法明確的說它好
不好,至少我的經驗裡,流速快=好,不是一個肯定的方
向,要看豆子跟磨豆機,還有濾材
我同學用april出杯確實就是要慢就放給他慢- -
ch大,GX2我有喝過沒用過,他的水流比較難以想象,如果
您方便回文,搭配剖面圖,說明水流路徑與萃取原理,可能
會是很有趣的討論。
這個留給你們去研究了,由我說並不太恰當,況且FB應
該都有公開的資訊,只要打上GX2是查的到的,我只有幾
句話可以明確的說,無旁通是未來趨勢,而負壓式萃取
是無旁通目前最好的解方,有肋濾杯拜拜,等我實驗做
完會公開的
如果固定濃度的話 無旁通的結果就是水高流速 結果就是
把物質擴散而被萃取的因素降到最小 但這樣真的好喝嗎
??? 我認為這種萃取方法只比較適合只有香味但風味差
的那種過頭的處理法
出來了再說。不覺得有肋會拜拜
台灣有料的絕對很多,絕對沒想貶低或者覺得國外比較
香的想法,會推薦Patrick是因為他的思考設計的流程與
方式,是我少數能在接觸到的資訊中有邏輯的整理,也
許是我看得太少,但以我一個剛接觸咖啡新手小白 普遍
在網路上看到聊手沖的資訊文宣與yt影片大多過份片面
聊結構如獨特角度 多肋骨 肋骨深 聊結果 排水順暢,
但唯獨聊得真實其原理與數據的很少,Patrick使用現有
與他思考相符的濾杯,找到新問題和矛盾點,進而延伸
至研究缺口
也許對chiu大大來說還不夠深入,但光就一個杯托的設
計能夠影響濾杯上的頂部壓力與濾杯下的底部壓力(可能
我現在用的無嘴的分享壺或馬克杯就會遇到),再找專業
的人員去實驗並數據化,成果做出來,似乎沒多少人展
示在一般大眾面前過,只要能夠在設計構造上更強調其
原理方面的因果,會人覺得更想去深入瞭解
像是chiu大設計的gx2的文字敘述上說虹吸流速是重力2
倍,虹吸吸力與無肋骨設計,簡單的介紹了結構與其原
理與其原理的客觀數據,有興趣的就自然會去深入研究
或者自己做實驗,並且理解這是一個好的理念,我也希
望咖啡社群中這樣的討論與腦力激盪能夠越來越多,甚
至能夠有更多專業人員能夠加入這領域
全部看下來,怎麼感覺,是為了解釋而解釋,濾杯的設計
,個人覺得是科學,且絕對不是亂槍打鳥
不好意思,我沒有責怪之意,只是好奇為何推他,文字
無法表達我的語氣,為表歉意,來聊一下他說的杯托問
題,其原因在於空氣壓力,當濾杯與下壺過於密合時,
沖煮的液體進入下壺後,會造成體積減少以及加熱,使
得空氣壓力上升,當這些壓力無處釋放就會造成派哥說
的問題,通常發生在下方使用的是杯子,或是無嘴下壺
加這網子有點像嗡嗡濾杯了
板友提到的一點很難感同身受,討論器材遠多於討論咖啡
很能*
不過通常討論咖啡可能在店家自己的群比較多吧,畢竟同
一生豆不同家烘就算是不同產品了
整顆放進去沖XD
豆子品質不好跟磨豆機不好才需要用手法跟濾杯截長補短
拼命的把酸香尻出來然後避掉苦澀味 豆子香個咪咪貓貓
還認真挑豆的人當然用均勻萃取萃個一乾二淨舒舒服服
這也是為啥最近比賽一堆浸泡式的關係
我覺得問題就出在這裡 每個人的經驗差太多了 你真的要
搞量化套用在個人體驗上就會鬼打牆
不同場的杯測會感想都可能不一樣了…
玄學只是手邊的科技力尚未能證明,不是不存在的自大戲謔
推科學實驗,理性討論,在小弟有限的經驗中,無旁
通類型濾杯穩定性沒話說,但玩一陣子,感到有點無
聊大多還是會慣性的抓v60來用,味道複雜性比較有
驚喜,側流帶來的不確定性應該也無可取代,是覺得
各有各的優點啦。
chiu大能夠出來討論我已經覺得很開心了,每個人觀點
不同,能夠讓大家有更多正向的討論都是件好事
討論是好事,咖啡不存在玄學,只是尚未能證明,小弟
提出一個問題來討論一下,義式萃取不能接受側流,為
何手沖接受呢?
不符成本。且手沖無測流不能保證比有測流喝起來優秀
無側流不談手沖其實蠻多方式的,那又為何手沖獨樹一格?
手沖相對這些喝咖啡的方式最吸引人去使用的特色在那?
濃縮也許是萃取模式太極限,不確定性也被無限放大
,側流帶來的可能大多是驚嚇OMG!
J大,我希望是更理論的討論,太過個人風采沒幫助,m
大你說的對,限定了萃取方式或許是一種,那麼義式側
流已經確定帶出來的是負面,那手沖呢?會不會是因為
負面被稀釋所以不易被感知?
......OK那就這樣就好
有句不吐不快。限定狀況比較,你提的狀況客觀,我提的就是
個人風彩。很好啊。這句真的是最後一句了。謝謝你的回應
c大,我想了一下,濃縮萃取給予那麼大的壓力萃取若
有側流則會造成「大多數」的水流會往阻力弱的地方
流動,也就是大家避而遠之的通道效應,就極度的萃
取不均。在手沖情境沒那麼高壓,可能是少量、低壓
的側流,帶來了風味複雜性,也可能會有些負面風味
,如你所說,有時可能未達感官閾值而感受不到。
M大您說的對,那進一步討論,咖啡萃取就是在均勻與不
均勻之間尋求平衡的甜蜜點,這個平衡點因為各種各樣
的原因移動,烘焙也好研磨也好注水也好濾材也好,但
那又如何?畫掛歪了,看不出來就沒問題,萃取也是,
那麼問題就變成,怎麼做會被察覺
感受到了又能不能接受的問題
除了側流的問題,我也提一個大家討論看看?一般來說平
底濾杯的萃取均度會比錐形濾杯好,但不代表風味上就會
偏好平底,這樣在沖煮策略上究竟要如何看待萃取均度呢
從烘豆內外差就不均,研磨粒徑也是不均,萃取也非均質
各階段"不均勻"的總和,才是我們體驗風味的感知
所以我覺得重點不是想總體均勻度,而是要"圓形對稱"
不要左半側吃水多,右半側吃水少,那樣很難產生受控的
咖啡輸出
是時候召喚@Icta大出來與小霖大來場更深層的思辨了
唷!我一介居家玩咖所知、理解太局限了。
個人認為從萃取均勻度來看,在賽事上的確都是往均勻
萃取的方向走,風味在比賽中才佔一格分數,但不均勻
萃取通常沒甜度,沒甜度,body差、餘韻也差、酸值也
走呆板尖銳,若說風味偏好不均勻萃取,只有幾個方向
可以思考,使用的豆子很均勻或是研磨偏細,所以需要
不均勻萃取
請問怎麼證明好=萃取均勻?或者更基本的,怎麼定義均勻?
這簡單,找一隻沒啥香氣風味淺焙中南美洲水洗的豆子
,當沒了風味香氣處理法的保護,你萃取均勻它就好喝
50
Re: [器材] 抱怨一下粕谷哲濾杯 KDC-02-B趁這個機會來隨便聊一聊過濾這檔事 在談濾材之前 我們先聊一下要過濾的東西是什麼 沖煮咖啡的過程當中 一旦咖啡顆粒接觸到熱水28
[新手] 菜雞如何辨認過萃或不足進而調整請問一下版大前輩 先撇開使用沖煮手段萃取前段或調整想要萃取的風味這種進階班課題 就以最基本的來說,該怎麼辨識自己沖出一杯的難喝的咖啡是過度萃取還是萃取不足呢 看許多YT網紅教學沖煮方法,最後都會說依照自己泡出來的味道再去調整 但小菜雞如我根本不知道我這杯咖啡試過萃還是不足阿,該怎麼去做下一步的調整17
Re: [器材] 抱怨一下粕谷哲濾杯 KDC-02-B由於發現上一篇文章講到萃取不均 卻又講得太快,沒有寫清楚 所以這邊趕快先來談一下均勻萃取、過萃之類的話題 結論是,我不認為讓所有顆粒均勻萃取是最重要的事情 甚至我覺得過度萃取,萃取率過高這些概念很可能只是萃取瑕疵的代罪羔羊9
[器材] 專欄:濾杯設計對風味的影響今天的專欄,我們將與大家介紹濾杯結構對沖煮的影響! 圖文好讀版: 在咖啡世界裡,手沖是非常熱門的沖煮方式,也是咖啡愛好者,在家享受好咖啡最方便的 方法,從早期經典的Hario V60濾杯、Melitta 梯形濾杯,到現在各種各具特色的濾杯百 家爭鳴,更多沖煮的可能性正等著我們發掘,無疑是咖啡圈的一大福音。這篇文章,我們9
[器材]Hoffmann新V60萃取-注水暫停,浸泡,搖濾杯Hoffmann前一陣子上傳新的V60的萃取程序, 剛用淺焙耶加雪菲試了, 覺得有趣. 以提高萃取率和均勻萃取為目標.8
[器材] orea with negotiator (no bypass)(前言有點長 請給老人回憶一下) 續前文 體質變化所以今天下個重大決定 今年下半年後 真的打算不再喝咖啡了 (當然可能遇到超小農自然農法朋友自種自處理自烘的豆子 還是會偷喝一下 但這種好咖啡? 也決定放下心力7
Re: [其它] 奇妙的猿田彥咖啡師手沖方法原文43 搖濾杯 這一陣子都用Hoffmann教的沖(有小調整)。先說結論,得到平衡的風味,且再現性高。 濾杯用陶磁V60, 磨豆機用1Zpresso Z-Pro,豆子是伯朗廠豆依索比亞。 方法簡單講是:6
[其它] 微聰明咖啡手法分享 (聰明濾杯 ft. 微波爐)去年開始用聰明濾杯泡咖啡, 一直覺得聰明濾杯可以泡又可以沖是一種很有變化的器材。 浸泡為主的萃取方式讓出杯的穩定程度大大增加, 也更容易透過咖啡研磨粗細、水溫及浸泡時間等參數調整出杯風味。 看到同樣屬於浸泡萃取的虹吸壺,3
[器材] Origami 摺紙濾杯 心得摺紙濾杯是一種源自日本的咖啡濾杯, 是由岐阜縣的美濃燒藝術所生產。燒製溫度為1240-1260度的高溫。 其獨特的外形就像是一個摺紙藝術品,充滿著日式簡約美感。3
[器材] SIBARIST BOOSTER 45 平底濾杯萃取網 #61薄薄的一片,真是昂貴。 簡單而言這是搭配蛋糕濾紙,直接墊在底下用的。 長得很像二次分水網,但是非常之薄。 用處簡單而言就是讓萃取更均勻。 的確誠如所說萃取上味道變得更均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