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對富士X接環系統的期望
原文先消失
總之先上用戶人權照,避免被無聊人士質疑不是用戶在喊燒
https://i.imgur.com/8ceI3Dl.jpg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片幅/體積/重量這幾樣東西往往是不可能全都要的
以等效24-70mm f2.8這個萬能焦段的鏡頭來講就很明顯
Panasonic 12-35mm f2.8 305g (M43)
Fujinon 16-55mm f2.8 655g (APSC)
Sony 16-55mm f2.8 494g (APSC)
Nikon 24-70mm f2.8 805g (FF)
很明顯片幅越小帶來的鏡頭減重優勢也是越明顯
M43某種程度上很好的保持了相較輕薄的機身體積(例如EM5或者GX系列)
但是鏡頭又不會重到影響握持手感
富士在維持機身較為美型的前提下,自然犧牲了某些握持上面的體驗
以我自己的XT4為例,接上超過400克的鏡頭(例如90/2或者16-80)時我就很難單手抓著走來走去了
當然我也可以接上把手或者乾脆就雙手好好拿不要想東想西,但都相對不是那麼理想的選擇
至於NIKON雖然鏡頭最重,但握把的良好設計足以抵銷手感上的不愉悅,單反時期如此,無反也差不了多少
而當富士與索尼比較變焦鏡頭重量時,確實是有那麼些劣勢(雖然我也不是很明白為什麼索尼可以輕那麼多啦)
那其實也就是個很簡單的問題:這個缺點能不能接受,以及接下來該怎麼做
同樣是我自己的例子
1655很方便但是有夠重,那麼第一個要思考的是我是不是一定得要用這顆鏡頭(對我來講不是)
既然不是,那麼我的作法就是把部分焦段定焦化拆分,拆成16/2.8跟35/2。特別我常用等效50的焦段,自然35/2就會變成主力鏡頭
至於另外一顆90/2,那個等效135的焦段很香,也沒什麼競爭者問題(索尼APSC沒有這個焦段,FF更大更重還要跳系統不考慮)
所以只能捏著直接上,歡喜做就要甘願受,自然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目前對富士的期待大概就只有新的33/1.4,如何在全新設計裡保留更好的對焦體驗以及光圈全開的畫質
另外一顆大概就是18/2的更新,希望對焦部分改善以及增加WR
藉此完善輕薄短小的F2戰隊以及更高表現的1.4戰隊,我覺得這才是符合玩家需要的路線
至於什麼變焦焦段調整或者冷門焦段多出幾個光圈變化,這種小朋友耍賴的要求不聽也罷畢竟任何一家廠商做生意都是要賺錢,出好幾個幾乎一模一樣的東西或者十有八九會虧的產品來砸自己腳,這種神祕的事情我相信有大腦的經營者都不會犯這種錯(吧
--
手中的XE2、23/1.4昇級成XE4、18/1.4的那一刻實在非常有感
,小小遺憾是XE4竟然連個半級防手震都不給……
要等效就連光圈一起等效 成像效果先統一再來比較重
量
「成像效果」又是什麼東東...
字面意思
nikon z 24-70 f4 500g
等效光圈又出來啦
90F2可以用85F1.8而且又輕又小
哈哈不能跟富士粉說等效光圈啦他們會起笑
我覺得真的很有趣 每次只要談體積重量片幅,就會有一票人跑來要等效 你那麼喜歡淺景深更好的效果就去用FF,說到底其他片幅怎麼活甘你屁事 我在這邊提2.8指的是他的單位進光量,沒有要談總通光量,更沒有要談景深表現 還是那句話,非常在意這個的人請去FF,其他閒雜人等就不必在這邊假好心了 每次都會有那種你的2.8不是2.8,你的2.8是我的4/5.6 看久了真的很膩
而且a036也才550g...
sigma 2870 更輕才470
大哥你要不要看一下他的起始焦段是28欸 光是sigma 2470跟2870重量就差多少了 你這樣比較不會不好意思嗎
上個人權圖 我是覺得 富士鏡頭更新之後把對焦速度跟全開光
圈的畫質弄好一點我就可以接受了 全開真的有夠軟
就坐等33/1.4啦 再過幾天就真相大白了
在意淺景深跟高iso表現就去換片幅更大的機種啊……
小片幅限制就在那還要求一堆
fuji 有gfx在等你哦?
好貴(欸 不然其實對100S還有80/1.7 110/2蠻有興趣
怎麼感覺用fuji的人都很自虐 真的那麼在意淺景深進光量幹
嘛不還全幅啊
我不在意所以我不上FF啊XD 倒不如說我本來就是從FF退下來的 就是個越活越懶惰的展開
在意景深進光量, 富士還有GFX可以選
明明實際成像和視角、淺景深就有能比的選擇,一直在那邊
只等效焦段又不認同光圈效果也可以等效,然後再不斷強調M
43/APSC可以多輕巧,全幅就是笨重,看了也實在三條線。認
同M43和APSC在價格、體積質量上還是有些許優勢,但一樣的
視角和景深效果下,差距很小。主要的差距還是來自於價格
、性能、防手震效果這些差異
你是不是看不懂中文啊 我文中明明就是在靠杯富士的變焦偏重手感不佳(特別跟隔壁索尼比) 你怎麼得出你這番結論的 而且還是那句話 非常在意景深效果的會去FF,留在APSC的就是可以忍受與折衷的客群 我買大光圈是為了拉高快門速度而不是要糊成一團的淺景深 所以不要在那邊景深來景深去,我他X的不在乎謝謝
28-75/28-70的目標本來就是標準鏡市場。
只是在焦段跟光學性能上做取捨。
對FF用家是個很好的另類選擇。
被拿來跟24-70比是合理的,不用太氣。
另外,鏡頭太重沒握把的問題,
可以改用左手抓鏡頭,重心在接環附近反而比較好拿。
我只是覺得有些人的邏輯很有趣啦 特別2875/2870為了減重犧牲了不少東西(例如最根本的焦段或者鏡筒施力會些許型變或者加入更多數位修正) Sigma也不是沒有2470可以當對照組,忽視這些東西大發議論是很不道德的 我移動的時候會直接手抓鏡頭走路,拍攝的時候就還是雙手並用 只是想特別提到富士的握把某些情境下有點形同虛設而已XD
又不是只有富士出apsc,sony也有,但只針對富士就很..
.
Samsung:你們在說什麼?抱歉我離線很久了...
富士好像特別會吸引M屬性的用戶
還有住海邊的批評者~
M43最近感覺遠離戰場 然後就有人出來戰APSC…
真的在意表現就全收 然後針對需要的場合選擇使用不
就得了
@rahim1211 差別在於一個是進入FF的入門磚,一個不是。
跟FF同接環的基本上就是想要你之後入FF、
這點看尼康最近的APSC搭配的餅乾鏡是FF規格就知道了。
等效體積跟等效重量都不用考慮的?!
還有等效價格!
樓上 等效價格 戳到我的笑點XD
sony apsc不是tamron的副廠機身嗎?
等效顏值
等校車頭燈
這個可以有(X
算了等效光圈之後才會發現富士一些鏡頭畫質不如全幅
還比較貴
樓上是什麼鏡頭那麼爛說出來給我們笑一下啊
等效光圈……2ㄏ2ㄏ
樓樓上說等效景深還比較正確些= =
等效信仰(?)
等效...什麼?
淺景深真的是當代攝影最奇怪的一種追逐。底片時代淺景深
只是底片iso低,需要大光圈鏡頭之下的副產品。甚至還並
不是一個那麼討喜的東西,因為手動對焦之下景深太淺反而
是個困擾。結果現在感光元件iso可以飆高了,自動對焦也
完善了,大家反而開始追求背景光糊不夠,還要越糊越好
副產品反而變成大眾喜好 也算是始料未及了
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愛淺景深
我反而比較痛恨淺景深
其實只是同視角下的景深控制範圍,有什麼需求,拍久了心
裡自然有底,不覺得追求多一級或少一級有什麼值得被檢討
,攝影本來就是很自由的
看主體強調吧
只要看到富士就會有成群酸民出籠
為反而反也是很可笑
可能疫情所逼生活太苦吧(欸
雙修派:你們在說什麼?
期待未來可以雙修X跟GFX(欸
反正也沒有合適的人物可以拍XD
我是都有人可以拍不擔心啦......(?
喜歡淺景深用炫富的角度看就很合理吧 大光圈或大砲鏡頭
都非常昂貴 而只有大光圈或是大砲才能有淺景深
該慶幸這次m43沒被戰嗎QQ
拉近拍攝距離、把前景與後景的距離一樣能製造淺景深
喜不喜歡淺景深是個人喜好,都尊重,我的話是蠻care的,哈,
喜歡它帶來的層次感,背景像水彩畫唯美
覺得如果待在FF又要輕的話配老鏡就好
不過傳統風景派的確不強調大光圈 看過山岳攝影的書 明
明是遠景也都開很小的光圈在拍
似乎很怕大光圈帶來的景深不足
只有全幅低能兒才會吵等效光圈吧,進光量就是絕對的
哪有什麼等效,中文學好一點
wiki就有的東西 糾正一下就變被說成“在乎散景的全
幅用戶” 反正在怎麼貼國外文獻在這個版也只會被紥
草人
貼個維基百科就了事,這種糾正可真輕鬆 要提出論點首先請先說人話,你前面提成像效果,指的是景深範圍還是畫質表現還是其他什麼先說清楚 再來不同片幅會引發怎樣的差異這個你也沒有說 我國基本16年的教育可不是為了教出這種程度的公民謝謝
然後那個罵低能兒引戰的可以桶一桶了吧?
我連條目都連結好了 幾行英文你看都不看跟我扯16年
教育? 那你幾行英文都看不懂就當伸手牌請問你算甚麼
程度的公民? 我版上都好幾篇文了 每次你這種不明就
理戰等效光圈就要算一次給你看? 早就試過了 算給你
看你也看不懂 繼續跳針 不然就不會網路上都多少技術
文章了這版還一堆等笑黨
等效光圈+焦距=相同視角 相同景深 相同散粒噪聲信
噪比
一般光圈值只適用同片幅不同焦段 跨片幅比較光圈值
在數位時代基本沒有可比性 你可以提問或反駁 繼續
做甚麼"這種程度的公民"之類的人身攻擊我就不想理了
你這樣講很明顯就沒有看我前面回人家什麼東西啊 我當然知道不同片幅下景深效果乃至於信躁比都會有差異,跨片幅的比較沒有實質意義 只是我要表達的是 在一個理想狀況的曝光數值下 各個片幅可以以怎樣的體積重量來達到這個數字 不同需求的人各自擁抱他喜歡的系統 硬是要講什麼系統比起什麼系統怎樣又怎樣是很傲慢的行為 或者講個更直接的:我就不在乎大底的效果(不管是哪方面的效果) 硬是在那邊效果等效是不是討罵?
我只相信冼鏡光老師
其實我一直覺得等效光圈談景深可以理解,把信噪比加進來
就有點奇怪,畢竟信噪比又不是鏡頭決定的,也不只是片幅
就能決定的。難道要說A7ii的50/2.0考慮信噪比約等效A1的
50/2.8?
所以就回歸單純曝光這件事情來談就好 我是覺得連景深都不見得要提及 因為還是有人不在乎那個景深差異 反正敢在我的文談等效的我一律先罵再說 除非是談等效顏值或等效車頭燈(X
等效車頭燈我先加一(X
我有說哪個系統比較好? 我就單純陳述物理事實你就
硬要把我紥成全幅用戶? 等效光圈文我從用小相機時
就開始發了
我發的那個等式 有問題 _來問
沒問題_閉嘴 看不懂_用你16年教育的素養去查資料 片
幅各有所好 但照你這種比法手機吊打全部
然後看吧 貼給你文章看都不看 繼續跳針不在乎景深不
用算 那我不在乎視角 全幅體積還吊打apsc呢
叫別人講清楚 結果貼了等式也不敢回 繼續講車頭燈XD
這種智商不夠 臉皮很厚的人間活寶真是百看不膩
大哥你真的很有趣 來我的文然後叫我沒問題閉嘴 你如果自己發一篇不在乎視角的文,我也不會去你那邊侵門踏戶 到底誰才臉皮厚? 另外我的意見剛剛就有回了 「在一個理想狀況的曝光數值下 各個片幅可以以怎樣的體積重量來達到這個數字」 這個是我發這篇文的主因 所以你貼的等式對我來講沒意義,因為那不是我要探討的東西 我姑且需要比手機更好一些的畫質,所以我買相機 但是我目前使用的系統呈現的東西是我可以接受的,所以我也不是很在乎那些理論 還是那句話:這是我的文 我姑且拿的也是看的到摸的著的體積重量跟曝光值來說明 你硬是要拿你所謂的「科學」來教育別人 你智商夠不夠我不好說,至少你人品不太好我還是看的出來的
求問 等校智商公式
的確啊 發一篇沒實際意義的比較文 既然你不在意別人
看法 又不想被糾正 那網路不適合你
我一開始也沒針對你 貼幾篇維基你就先嗆我教育失敗
還在跟我扯人品 你頭不伸出來我大可不打你 現在邏輯
被完爆發現自己根本連維基都看不懂了只好哭哭這是我
你的文請我自己去發XD 你要不要自己去創個版我絕對
不理你
別鬧了老弟 電你這種不唸書又愛高談闊論的人是做社
會公益 佛光山都要發獎牌給我了
佛光山只會超度你啦哪會發獎牌 你一開始只丟一句成像品質就跑 要你解釋什麼叫作成像品質就丟維基百科要人自己看 我印象中可以這麼跩的只有指導教授 你哪位可以這樣子自我感覺良好還以為邏輯完爆人家 回個文還在那邊哭哭XD的,小朋友都不用這些詞彙了都不知道你心智年齡到底幾歲 你是不是現實生活人緣很差所以只能在網路上用過時的詞彙凸顯你可笑的自尊啊?
※ 編輯: angenieux (1.174.71.220 臺灣), 09/01/2021 03:14:50OK 反正說到底 我貼的你什麼都沒看懂 你要我解釋的
所有東西根本不是你好奇 而是你嘴賤想嗆人教育水準
你說不在意的東西其實不是不在意 而是你根本沒弄懂
現在還在扯一開始只留一句就走, 你不就一直在完美
示範什麼叫"講了你也聽不懂" 那你一直要別人解釋是
解釋心酸的? 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剩一張臉皮也要嘴
到底才是愛自尊 我花時間研究了電你就是順便而已
回到最後只剩辱罵也是很好笑 那句超渡希望你別刪 我
覺得很好笑 你的文給你回吧 反正你覺得你嘴贏就好
事實就是你結束後還是腦袋空空的錘子一個
英文不好 所以WIKI的東西不太能理解
但我想要就R大內文請教 "數位時代基本上沒有可比性"
所以你的結論是 數位底片的機身 等校光圈無效???
看了R大的文,第一篇還被板友拿冼鏡光老師文章指正
我快速看完洗鏡光老師的那篇文章 等校光圈=相同景深
那問題是沒有說到較小的片幅"等校光圈下"畫質比較差啊
指正在哪?我應該推文底下都有澄清了 那邊有問題再
提吧 四年前的文章了有些東西打錯或沒說清楚可能沒
堪誤
沒說不等不存在 畢竟洗老師的文章沒討論散粒雜訊 真
要討論我可以找時間再打一篇 從散景一路談到雜訊 不
過這個版的討論風氣我不太喜歡 我可能寧願發在自己
部落格
口嫌體正直
有澄清沒錯,但推文的指正也是過去的事實呀
我是覺得沒必要針鋒相對,但別人的疑惑可以用推文簡單
回答嗎?如果不行我也沒辦法,畢竟不是人人都有耐性看
完長篇大論的說
指正是單純對名詞定義吧 四年前講等效光圈肯定更多
人跳腳 我嘗試避開這個詞 改用一些自定義詞彙 他不
喜歡這些定義 我也沒意見 我只是盡量不模糊焦點才說
謝謝尊重他看法 但文中的物理都是對的 請不要一句被
指正就不明就理的打翻全部推論 他發表他看法 我尊重
沒有甚麼指正問題 他的point 也跟那篇的內文沒什麼
直接關聯
不是啊,你好像一直糾結在「指正」這個詞上而沒有要回
答li大的意思
嗯那部分比較難回答 我非常前面的推文就有提到散粒
雜訊 我看看 我記得這東西我也貼過= =
好 我那篇文沒有提到技術細節 散粒雜訊是主要的高is
o雜訊 主要被鏡頭集光能力影像(低iso的主要雜訊主
要跟機器有關 所以單純討論鏡頭時不會討論) 如果你
相信維基頁面散粒雜訊的SNR 跟收集到的總光子數有關
如果你快門一樣時間 視角固定 那收集到的光子數理
所當然只取決於入瞳孔 入瞳孔直徑等於f/N 所以在
不同片幅中 選擇一樣視角的鏡頭(aka 等效焦距)為了
維持一樣的入瞳孔大小 光圈應該乘上同樣的係數
第一個公式就是散粒噪聲=收集光子量
至於高感雜訊為何是散粒 那就比較複雜了 我沒有找到
完整的繁體中文資訊 但對岸論壇有篇還蠻完整
12
現階段apsc最輕的機種是Eos M系列的canon M200,不過要注意的是,它的轉換系數是1.6x ,而不是常規的1.5x。 canon M200含電池記憶卡是299g,鏡頭同焦段變焦也比他牌更輕,代價是光圈較小,但它也 有大光圈定焦可選擇。 11-22mm f4-5.6 220g17
富士系統大概也用了三年多了, 我其實用過蠻多鏡頭, XF14mm f2.8、XF16mm f1.4 跟f2.8、XF18mm f2 XF23mm f1.4 跟f2、XF27mm f2.8 wr XF35mm f1.4 跟f23
富士也用過一陣子 發色飽滿漂亮 機身內建很多漂亮風格檔 直出不用修圖 放在FB上就很多讚 如果追求輕量化29
: 富士的X-Tx、X-H1、X-Prox的確是大台,但這些是旗艦機,是富士裡頭頂規的機器。 每個人買相機的需求不一樣,相機的面向消費者也不一樣。 如果一台機器要塞散熱、塞防手震,那你又要機子怎麼小台? 真的要小台輕量化的,你自己也有說,X-Tx0、X-Ex、X-S10這些可以選擇。24
首Po每個人的攝影需求不同。 我的需求是相對輕量與較小,方便攜帶的裝備。 也是因此捨 棄FF,選擇APS-C而進入富士系統。 相信有些用家也基於類似理由使用富士。 有點遺憾的是,相對於提供小型輕量高性能相機與鏡頭,富士公司似乎更屬意重型高品 質高成本高售價的產品定位。從X-T1到X-T4,一台比一台大,一台也比一台重。雖說有較 輕小的T30, S10可選,但都是中階機而已。
50
Re: [閒聊] OM SYSTEM OM-1 日本定價&規格很高興 Micro 4/3這個系統因為OM-1跟即將到來的GH6,有了比較活躍的討論。 其實討論中有很多事情早就是這十多年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但還是想趁機再多聊聊 Micro 4/3這個系統。 關於OM-1這台相機,如果想快速瞭解的話,我製作了懶人包圖卡(在個人粉專),有興趣 請參考。36
[選購] E-M1 ii / X-T3預 算 :捏到死75K 用 途 :旅遊/風景/紀錄/街拍/偶有特殊題材/幾乎不錄影(1%) 品 牌 :O家E-M1 mark2 或者 F家X-T3 ------------------------------------- 代PO30
Re: [選購] Olympus em5 iii vs Fujifilm x-s10很久沒在板上回採購選擇文了,剛好看到這篇文章,試著看看能不能讓你更有方向一點。 關於這兩個選擇,我覺得要從三個方向來說,我們一樣一樣來看。 第一個先是鏡頭 M.ZD 12-40mm F2.8 Pro是第一代的Olympus Pro鏡頭,焦段上、進光量都沒什麼好挑剔的, 2013年發表的它,放到現在還是很好用。不管是拆鏡的新品,還是二手,價格都很漂亮。15
Re: [問題] 第一台單眼首先,我很懷疑你真的爬了幾年文了嗎XDDD A7跟EM5光是片幅就不一樣了 A7系列的優勢是在於淺景深、高寬容度、較高的可用ISO EM5系列的優勢是在於輕巧方便、較好的防手震 再來講回照片15
[問題] M43變焦組合想法是說板上都沒有看到過幾篇PL 10-25mm f1.7的心得 但突然發現M43的旅遊變焦組合是不是可以有點不同變化? 1. O 12-100 f4 + PL 15 f1.7 + O 40-150 f2.8 + MC-20 優點:基本上不用換鏡,使用場景明確,12-100在旅遊期間戶外全程掛著 只有超長焦需求要直接上40-150+增距,室內低光有PL15可以搞定12
Re: [問題] 最頂的長焦鏡頭是那一隻?不是什麼專家 只是最近為了拍照在買iPhone 13 pro與單眼間躊躇所以爬了很多文,談鏡頭焦距為了方 便一般會使用 等效焦距來講 因為感光元件的大小不同,所以拍攝的視角也會不同,為了方便比較,習慣會把有不同感12
Re: [問題]eos-M50 或 e-M5 mark2繼續分享四顆m43超廣角的使用心得,這次加上實拍給大家參考 9-18 F4-5.6 M0.1 /52mm =155g 50mm 7-14 F2.8 M0.12 =534g 106mm8
Re: [閒聊] 玩老鏡的原因?個人是實用主義 老鏡對我而言 不會是回味的 完全是某種功能性的存在 而且 絕對不是為了光學品質 如果有的選 類似的需求下5
Re: [閒聊] Sigma發表18-50mm F2.8 DC DN目前這支鏡頭已經要推出Fuji的接環 不知官方有沒有要推出M4/3接環的規劃? 因為如果是搭M4/3的話, 它的等效焦段約35-100mm/F2.8 以它的重量/畫質/價格表現,應該很值得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