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Fw: [書稿] 推背圖諰‧台灣諗‧二二八事件後(3)

看板HatePolitics標題Fw: [書稿] 推背圖諰‧台灣諗‧二二八事件後(3)作者
amidha
(東岐明)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 [本文轉錄自 historia 看板 #1ZyurNHW ]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看板: historia
標題: [書稿] 推背圖諰‧台灣諗‧二二八事件後(3)
時間: Mon Feb 20 23:10:10 2023

◎此文乃是書稿試讀,敬請指教文中疏誤之處



推背圖諰‧台灣諗‧二二八事件後(3) 東岐明



  台灣戰後經濟乃於國府維護秩序及支援軍武之政策影響下,經由美援扶助而逐步壯大。一九四九年於國共內戰危局,嚴家淦策劃切斷台幣與大陸貨幣之匯率聯繫而在台灣發行新台幣。次年美援恢復來台。一九五一年,任顯群構思之統一發票暨中獎制度開始執行,逐步形成國府重要稅源。國府肇於孫文三民主義之民生主義思想所謂「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在台乃以國營企業壟斷重要基本物資而鼓勵民營企業其他發展,初始實際推動即為尹仲容主導之計畫式自由經濟。尹主張市場經濟而積極推動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之經濟政策,五○年代外銷主要依賴農林產業,以管制肥料換穀而利用農業扶助工業,而扶植民間企業發展勞力密集之輕工業,初期尤以紡織業為主;其次放寬外匯管制,扶持民間塑膠、玻璃工業發展,將國營之水泥、紙業、農林、工礦產業轉由民間經營。五○年代台幣大幅貶值以刺激出口而壓抑進口,對美元匯率乃由約十五元台幣跌至近四十元台幣。其後國府為求吸引外國來台投資,一九五九年底改革財經趨向開放。六○年代在李國鼎推動下,於一九六○年以租稅減免而獎勵外資來台,美援停止後一九六六年更再創新成立外銷免稅之加工出口區,大為吸引美日兩國來台投資加工外銷產業。一九六七年交通部長孫運璿推動「村村有道路」,廣建道路連絡城鄉,奠定全台汽車交通運輸基礎。台灣外貿於一九七一年正式由入超轉為出超,次年工業人口首度超過農業人口,省主席謝東閔提出「客廳即工廠」鼓勵家庭代工分勞工廠訂單,台灣經濟逐步由農業走向工業,電器相關產業亦然興起,民生大為改善,外匯存底開始積累。

  一九七三年,經濟部長孫運璿仿照韓國模式,成立財團法人之工業技術研究院,以推進台灣工業發展。同年以阿戰爭導致石油危機而油價大漲,全球陷入通膨經濟危機。台灣因而出口劇減,更因國府退出聯合國而投資大跌。一九七四年,台灣外貿又再轉為入超,小蔣鑑於台灣基建不足擔負工業發展,反攻大陸又已難期成功;乃而藉機投入以往儲備復國基金,全面進行十大建設,發展重工業以期建立自主經濟體系,推動鋼鐵、造船、石化等工業以及電力、交通等公共工程。同年,小蔣要求尋覓科技產業突破項目,潘文淵提出台灣應該發展技術密集之積體電路半導體業而可由電子錶晶片開始,孫運璿決議進行而由潘文淵尋求美商技術轉移,取得積體電路產業科技。一九七六年台灣外貿再轉出超,自此持續保持貿易順差。一九八○年於孫李二人推動下,創新成立新竹科學園區發展高科技工業,為台灣奠定高科技產業基礎。

  台灣於外資電器產業引進電子科技後,七○年代民間逐步湧現本土電子廠商,再加後來國府建立本土半導體廠可供晶片生產,許多業者其後即趁世界流行電玩街機,大舉投入生產電玩機台,賺取暴利更有涉及賭博。八○年代初,台灣大街小巷遍佈電玩,更有涉及賭博色情,大受輿論抨擊。一九八二年,國府全面禁止市面電玩,相關電子產業乃而大多轉向生產個人電腦或個人遊戲主機,許多涉及仿冒,更多逐漸參加IBM 公開授權之相容個人電腦及週邊與其零組件生產,從而奠定台灣電腦產業基礎。台灣電腦廠商大舉競價世界,致使廉價電腦充斥,八○年代逐漸促使國際大廠在台代工生產,九○年代台灣已然
成為世界電腦產業重地。

  台灣於兩蔣國府威權經營及民眾勤奮努力下,經濟飛速成長,國民所得大幅提昇。平均國民所得由一九六五年美援停止時約二百美元,至一九七八年與美斷交前約一千四百美元,成長七倍;至一九八七年小蔣病逝前已達將近五千美元,成長再超三倍,總計成長約二十四倍,當年已然位列世界高所得經濟體。台灣也由二戰後殘破之農業為主社會,歷經四十餘年一躍成為工業社會,具備種種工業科技,一九八八年更研製成功亞洲首架自製四代戰鬥機。兩蔣在台反共復國之威權統治,固然獨裁專權,更致不少政治迫害;然卻成功經營弱小台灣奇蹟崛起成為東亞發展楷模,面對中共大國侵吞威脅而屹立不搖。兩蔣非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獨裁者所為,壟斷政商利益給予家族親友得以斂財鉅富,反而廉潔自守而藏富於民,蔣家子孫傳以德教訓勉嘉惠。雖然黨國威權體系仍有貪污舞弊未消,兩蔣舉用主事高官多為賢能有守,乃能治台有方而以造就經濟奇蹟。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皆為能臣,又如趙耀東創建國營事業中鋼,此諸重臣均為國際人才,皆有能力自行經營成就企業,卻以為國犧牲奉獻而清廉度日,尹仲容甚而貧至身後無以治喪。一九七二年老蔣病重,手書「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勉勵小蔣,小蔣以之裱框儆醒;兩蔣以此精神領導台灣近四十年發展,奠定台灣崛起根基。

  七○年代初台灣面臨外交困局與經濟危機,當時經濟部長孫運璿寫記:「促進經濟成長,此乃今後國家存亡關鍵所在,我如失敗,將成為國家民族千古罪人矣」,爾後啟始台灣半導體業與八○年代力邀張忠謀來台發展半導體業,皆為台灣科技鑄造不世基業。然而兩蔣與其大員戮力以赴富強國業,難免忽視其餘旁事,乃於爾後台灣社稷顯露問題。李國鼎於台灣經濟興盛富足之後,感慨民間呈現暴發戶心態之社會亂象,提出傳統五倫之外於群己關係的第六倫,倡導進行心靈改革,以重建工業化後人類精神文明之價值理念。孫運璿退休回憶遺憾,亦是執政忽略提昇精神文化,以致富裕台灣形成功利主義社會,金錢至上而亂象叢生。孫當年主事時,急於富強台灣,輕視工業發展之環境保護而言「台灣目前還很窮,不必考慮這些」;然其主政任內重視自然觀光資源保護而推動設立國家公園,於一九八二年設立首座墾丁國家公園。

  史前台灣根據地理學家王鑫研究,地殼板塊擠壓曾經隆起山峰高達一萬公尺以上,後而高聳山體向西滑裂成為阿里山山脈,山體根部存留原處成為玉山山脈。如今台島仍有三千公尺以以上高山百餘峰岳,又因台灣橫跨北迴歸線而地形多變,故而島上兼具熱帶、亞熱帶、溫帶之氣候環境,原始保留物種甚為豐富,堪稱生態寶庫,又有各類地質形態與深淺海貌,足以具備多所不同景觀之國家公園。自古台灣因為南島原住民強悍守護領地,幾乎皆未開發而密佈原始森林。清朝來台墾荒,開林闢田而大舉清空林地,更為煉取樟腦而大肆砍伐樟木,平地原始森林也就逐漸消失。一九一○年日殖時代,英國植物學者卜萊斯來台調查,尚在驚嘆台灣原始盛樟森林為綠色海洋,然而其後隨於砍伐下消失殆盡,代之人工造林。日殖台灣不僅於樟腦產業開發獨步全球,更是開啟大舉入山伐木,尤其質優檜木。一九一二年,阿里山鐵路啟用運輸原木下山,台灣開始山地伐木事業。日殖時期伐木事業,堪稱伐墾有度,乃有森林資源調查,編定計劃進行砍伐與植林,但至二戰末期為求戰備即讓軍部大肆砍伐,日殖五十年共計砍伐林地一萬八千多公頃。國府來台,號稱產業政策以農林培植工商,大舉砍伐全台林場,以拓財源。一九五八年下令全台天然林場,除供研究、觀察、風景之用,一律清理改造為優良森林;以此名目全面砍伐各地原始森林,甚而多年伐林超越一萬公頃,至一九七五年幾乎伐盡檜木林地。一九九一年宣佈禁伐天然林時,國府在台已然砍伐三十四萬多公頃林地,遠超日殖所為,台灣山地原始森林大量消失。平地台灣則於七○年代開始,由於人口暴增與城市發展,農業大量使用農藥,工業大量排放污染,河川臭黑,生態劣壞,造成嚴重物種滅絕,大量野生動物消失;卻因經濟發展而民眾無需伐取木柴生火,反而平地林相得以茂盛成長。台灣由於自然環境條件優越,即使四百年來經由如此暴烈耗用生態資源,深山尚有原始森林,平地依然綠意蔥鬱,不失仍為美麗島嶼;然而工業排放非法丟棄而污染土壤、及超抽地下水引發地層下陷,已然造成不少土地問題,至於二十一世紀形成溫室效應下之台灣危機。九○年代台灣大力治理環境,逐步消除髒亂,工業污染問題依然存在,社會日趨重視生態環保而可見鳥類種群逐漸復蘇。早在一九七一年台南即已成立多國合作之亞洲蔬菜研發中心,逐步發展蒐集保存世界最多蔬菜種原,二○○八年改名成為「亞蔬─世界蔬菜中心」。二○○七年,李家維於
辜振甫之子辜成允以台泥集團支持下,於屏東建立並發展出全球規模最大之熱帶亞熱帶植物保種中心。雖則台灣工業積極發展,幸尚保有史前承繼生態命脈,不失仍為全球世界之珍貴生態保育方舟。

  台灣人文生態可以溯及史前南島原民文化。台灣作為南島語族祖地,具有最為多類南島族群語言以及種種不同原住民文化。十七世紀以來四百多年,原民文化主要受到漢和文化影響,於台島山地仍舊保留許多原民文化風貌。荷西明鄭以來,台島原民慘遭征服壓迫而致不少逃入山區自保,清領日殖時期原民尚遭歧視而稱為番或蕃,許多平地原民被迫同化融入漢人族群,日殖當局後則改稱原民為高砂族。國府來台,基於中華民族之國族觀念,視台島原民為華族同胞,從此禁稱番蕃而稱為山地同胞或山胞。老小蔣統治台灣,更是屢訪原民留影紀念,營造親睦氣象。戰後山地原民社會,緣由信仰基督教之老蔣夫人宋美齡推動,國府乃於戒嚴入山管制時期特許基督教入山傳教,而使許多大陸遷台之外國傳教士入山服務原民社會,從而逐漸影響原民信仰。台灣原民社會便由戰前毫無基督信仰,至今已然八成以上信奉基督教各種教派,於台灣傳教史乃稱二十世紀神蹟,現今台灣許多原民習俗已然融合基督信仰。兩蔣逝後,一九九四年國大修憲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二十一世紀初人類學研究考證台灣是為南島語族出航祖地,台灣原民精英更而聯絡亞太各地南島語族,力圖營造全球南島文化社會。

  台灣文化生態由於早先地處東亞文明邊陲,原始南島族群尚未開創文字,島外文明即已強勢傳入拼音字母與方塊漢字。荷蘭教士曾為原住民創造拼音文字,隨後明鄭建國奠定台灣漢字文化基礎。清朝領台雖然科舉文教已開,台島仍居漢語中國文化邊緣。日本殖台,雖然中日語言不同,然有相通漢字文化背景;台灣乃於日本同化之下,進而成為中日文化融通邊界之地。及至國府敗退大陸來台,帶領當時中國數十萬智識精英同至,老蔣又以建立中國正統於台灣,於是台灣竟而得以傳承中國文明精華。共國建政大陸,為將漢字拼音化,故意簡化削破漢字以之過渡,造就字體殘陋與多字為一之簡體字,自棄喪失以往泱泱上國優美漢字形貌,後隨香港回歸併入共國,台灣乃而成為傳統正體漢字之最後文明孤島。二戰之後,日本亦然簡化漢字,更多以片假拼音而音譯外來語,再也少以漢字意譯,失落引領漢字文明譯收外界文化之道;台灣又以親美西化,兼容並蓄美日文化,乃爾逐步接手成為漢字文明革新前沿。

  國府來台初期,由於兩岸戰事與社會貧窮,加之國府戒嚴壓制思想言論,二十世紀五○、六○年代台灣於外人眼中可謂文化沙漠,即連流行文化主要亦由美日外來影響,或是
沿襲民初風影再現,深繫當年香港自由社會。其時港台兩地乃是倖免中共極權壓迫之唯二華人社會,故而流行文化相通;譬如一九六三年港星凌波主演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轟動台灣,同年訪台竟然造成高達二十多萬影迷為求一睹芳顏而騷動包圍松山機場堵塞台北街道,港報因此笑稱台北為瘋人城。七○年代台灣社會精英砥勵自慚文化沙漠,尤其痛感國家處境,力圖尋覓綠洲突破,譬如一九七三年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而開啟台灣現代舞傳統。校園民歌亦於七○年代興起,走出美日歌曲之外的華語曲風,影響後世深遠。台灣流行歌曲於八○年代已然追及美日流行樂壇水準,九○年代更有不少超越之作,
開創華語流行歌曲新貌,引領大陸風潮,譬如李宗盛之影響兩岸流行音樂。當時華語流行音樂乃以港台並稱,兼具國語、台語、粵語而兩地交流密切,香港乃以七○年代許冠傑開創粵語流行歌曲為首,九○年代台灣則有吳俊霖(伍佰)開創台語搖滾歌曲而風靡大陸與東南亞。九○年代台灣,文化思想隨著解嚴開放與經濟富裕、以及大陸交流,開始大量譯介國外書籍流通,又以網際網絡廣涵世界知訊,文化發展乃而自由興盛,得以培育未來漢字思潮土壤。台灣文化市場相通華人社會而行銷對岸大陸與海外華人,書籍影音得以不限台島範疇而傳播銷售世界各地,隨之時代發展而益形廣泛。

  戰後台灣庶民文化乃多閩南傳統而受日本風俗影響,台語歌曲流行日曲情調以及台人自創歌謠,多涉歌仔戲唱腔,二十世紀風行不衰。一九六八年紅葉少棒隊大勝日本隊,次年金龍少棒隊遠赴美國奪得世界少棒賽冠軍,從此棒球日益興盛成為台民關注運動。六○年代台灣開始引進電視播出,逐漸推出連續劇集爭奪市場。一九七○年起,黃俊雄台語布袋戲〈雲州大儒俠〉於電視長期播出,日漸轟動全台達至收視率百分之九十七,竟致午間播出時民眾群聚收看而幾乎百業停擺,終在一九七三年遭到國府停播。其後一九七四年國語武俠劇〈保鑣〉連播又再轟動全台,老蔣竟也愛看而還派人指點劇情,但是小蔣不滿此劇拖戲亂編,老蔣逝後不久而乃劇終。一九七六年國府於小蔣授意下鉅資人力物力製作反共劇集〈寒流〉,描寫中共統治大陸之黑暗恐怖,強制電視聯合播映,劇情拍攝引人入勝而驚動全台,一再重播仍舊收視人氣不減。八○年代台灣隨著經濟日漸富裕,在台資金已達三兆,往昔克難儉約風氣漸逝,社會萌生暴發戶心態而乃號稱「台灣錢淹腳目」,游資充斥浮濫,集體瀰漫金錢遊戲氛圍。一九八五年,台灣爆發高層政商勾結之十信金融弊案,涉達百億以上資金,波及國府威信,遭致小蔣氣憤嚴懲。同年隨後台灣基層社會興起依附愛國獎卷開獎之「大家樂」集體簽賭風潮,一路發展竟至民眾瘋狂求神問卜佞鬼觀數,中南部更是陷入群體狂熱不止而怪象叢生,終至一九八七年國府停止發行愛國獎卷以扼止狂潮。然而台灣金錢狂潮仍然不息,湧向炒作股市與非法投資。當時台灣股市雖曾遭到政府打壓,仍由一九八六年約一千點,狂飆至一九九○年超過一萬兩千點,不到四年漲幅十二倍,炒股幾乎成為全民運動;直至一九九○年底股市跌回兩千多點,股民方才暴富夢醒。同樣一九九○年,非法吸金近千億之鴻源投資公司突然倒閉,虧損九百多億而導致眾多投資者賠光積蓄。台灣邁入富裕社會就在經歷八○年代如此狂熱金錢遊戲幻滅下,於解嚴後逐步自由開放之政治衝突氛圍,熙熙攘攘走向九○年代政爭動盪轉型之路。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東岐明道 https://amidha.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2.10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historia/E.NO1KeFhxTwZk

※ PTT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amidha (118.232.101.3 臺灣), 02/20/2023 23: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