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推薦

Re: [問題] 中國在中世紀很強嗎?

看板C_Chat標題Re: [問題] 中國在中世紀很強嗎?作者
p055198
(Peter)
時間推噓 X 推:0 噓:8 →:2

※ 引述《oion13272613 (虛虛打八八)》之銘言:
: 少子化是現代才會出現的現象???
: 懶得回你這個,去把羅馬史讀一遍

我再說一次,有個P關係
羅馬是羅馬,又不是所有大國都是這樣

: 錯誤,英國是擴張太多領土造成財政反噬
: 就跟中國現在的企業瘋狂堆市佔率
: 中國造船、手機、電動車、太陽能板
: 市佔通通世界第一

怕了是吧

: 然後中國的稅收卻負增長
: 賣越多國家虧越多
: 不信自己去翻中國財政部的資料
: 稅收大幅減少,非稅收入大福增加

那是因為貿易戰和土地財政收入減少阿
貿易戰是外部因素,土地問題則是為了避免經濟硬著陸
那美國咧?稅收減少還財務赤字上升,利息更是不堪重負

英國達到擴張邊界後再加上新興勢力崛起
維持殖民地會越來越不划算
因為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非常鬆散
無法內化為永久性的領土

中國沒這個問題阿
隨著科技發展
中國吃下去的領土都可以達到永久有效的控制
能夠擴大人口,完善基礎建設和交通建設
所以每個新興朝代都會致力於恢復前朝疆界
恢復的程度就取決於永久有效開發的程度

: 明清朝不是以前不然是什麼?你在跳針喔
: 而且有點歷史常識都知道中國版圖最大是清朝
: 後面蒙古獨立、海參崴被吃掉是沒看見嗎

我不是說了,領土大才有丟領土的本錢
人類社會所有對財富和地位的追求不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抗風險能力
讓自己的家族在嚴寒時也有足夠資源可以燒
而且就算現代中國的領土比不上清朝,但還是高於平均
宏觀來看還是越來越大

蒙古獨立你覺得婉惜
那台灣退一步就是直接被吞掉
你連婉惜的機會都沒有

: 好好看字,我說集權又沒說極權
: 沒有在跟你辯論民主和獨裁
: 而且你講一堆空話幹嘛
: 滯漲、產能過剩、稅收下降、青年失業率20%
: 少子化幅度以極快的速度下降至比歐美日低
: 步入台韓新的水準
: 這些通通是中國官方那邊就有的數據
: 中國未富先老這些話對岸講得比這邊還兇
: 所以根本沒必要討論收益是否大於支出
: 因為已經很明顯了
: 我在說結果,沒有要跟你討論過程
: 除非你的資料比中國官方的還可靠
: 倒是可以放上來讓人見識一下

美國現在又如何呢?
去工業化和產業空心化
更嚴重的稅收不足,富人超低稅率,州政府都沒錢作基礎設施更新
全球去美元化
天文數字債務和利息
虛報的非農就業率和每次又下修
這次又又又下修了
全宇宙都知道美國在作假帳
還有矽谷和華爾街的高階人才失業率上升
現在支撐美股的題材就是AI
被暴出大量頭部企業賠錢破產,賺的比AV產業還少
底層人民零元購
上層社會一樣不生
瘋狂生的都是黑人和拉丁裔
然後在海外又要同時面對俄烏戰場和以色列鬧場
現在烏克蘭又節節敗退

我看美國才像那個行將就木的帝國暮年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100.37.244 (日本)
PTT 網址

Edison117411/04 22:30好喔

dos0111/04 22:30素質真的好差

mouscat11/04 22:37中國吃下去的領土都能有效控制…?哪些?

一個領土要達到有效控制 就要有足夠的本族人口和城市化建設 比如說中國古代無法有效控制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帶 只能象徵性的派駐官員或設立都護府 或讓當地土司象徵性的臣服或朝貢中原王朝 但後來隨著中國對邊疆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強 就會行使改土歸流 由大量漢人和漢移民去行使對原來土司的行政權和控制權 那當地就不在是象徵性的臣服和朝貢了 而是被永久控制了 以前農業社會,中國無法有效控制蒙古邊疆,因為農民沒辦法在蒙古開展農業 一樣只能作游牧,久了就變成遊牧民族反過來搶劫中原了 但現在一個地方的開發已經不僅限於農業,還有工業和礦業 所以現在中國人也能永久停留在邊疆生長繁衍 英國只把海外殖民地當作是原物料基地和貿易中轉站 只與殖民地的原住民進行鬆散的控制,無法將大量的英國人在殖民地生長繁衍 而大量英國人移民的殖民地像美國和澳洲和加拿大就直接獨立脫離英國控制了

※ 編輯: p055198 (219.100.37.244 日本), 11/04/2024 22:45:52

Lisanity11/04 22:48要回幾篇 = =

kinda11/04 22:52邊疆種韭菜 不環保

Pep5iC0589311/04 22:57油門一族只要聊起中國沒人能阻止他們只能等他們聊爽

spfy11/04 23:21對對對 是這樣沒錯

zw3910711/05 00:03笑死 整天做白日夢

oion1327261311/05 02:19唉 開始答非所問了

oion1327261311/05 02:19去把中國財政部的年度資料看一遍再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