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明國的軍事科技發展會輸給同期西方
※ 引述《cjol (勤樸)》之銘言:
: 從以下兩篇文章可以看出明國末期儘管戰亂不斷
: 但明國軍事科技還是落後同期的西方列強
: 有部分在山寨人家的建築或火砲,但整體水準還是落後人家
: 有點好奇明國從戰爭中創新科技的速度會落後西方
: 財政?或是其他結構性因素?
呃,你也要考慮戰場環境和對手的性質吧。
: 節錄自:#1WeKWFOz (DummyHistory)
: 作者 hgt (皇元界朝) 看板 DummyHistory: 標題 Re: [假設] 明鄭有荷蘭軍事科技是否能夠對抗清國
: 時間 Mon May 17 00:27:55 2021
: 在百年戰爭期間,法國人已經把"砲架"做了改進:
: 有簡單的射角調整機制(當時火砲還沒有砲耳),另外砲架也適合用
: 馬拉; 最重要的改進是,新的砲架可以讓火砲發射後的偏移減小很多
: ,這樣可以把火砲重新歸位的時間縮短,把發射效率提升。
: 但是,在中國,沒有看到這樣的技術更新。
: 所以我認為皇太極時期的後金砲兵,要與歐洲砲兵相比,
: 在運用技術上,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不能只因為火炮製造上趕上了,
: 就說中國砲兵可以比肩歐洲砲兵,更何況皇太極時期的歐洲砲兵,
: 已經是百年戰爭之後快200年的歐洲砲兵了。
最主要是明朝建立後主要假想敵是蒙古人,而
與蒙古人的作戰中機動性是第一位,明人弄了一堆
極輕量的小型火砲和駝背騾載甚至人扛的火砲,這
些西歐是沒有的。但在同樣面對游牧騎兵的東歐、
鄂圖曼和波斯,駱駝載火器與火器車陣一樣流行。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html
相較之下西歐各國對手都是農耕文明,火砲一
開始主要是用來攻城,越作越大尺寸越來越誇張,
仰賴道路與水運,而這些良好的交通條件在塞外草
原上沙漠裡是沒有的。15世紀末義大利戰爭期間法
國人開始使用馬拉大砲,但這些火砲原本用於攻城
,在野戰中也是布署於固定位置,一旦會戰開始基
本上就沒條件再移動。西歐在野戰中能隨戰況調整
位置讓火砲跟隨部隊移動,那是17世紀初瑞典的古
斯塔夫二世改革以後才有的。
至於說到架退砲變成管退砲,那更是19世紀快
結束以後的事。
: 節錄自:
: https://www.pttweb.cc/bbs/Warfare/M.1592508012.A.4DF
: 網路上常常充滿對明朝帆船的溢美之詞,由其在明粉口中,明朝造船科技天下無雙,他喊: 第二無人敢喊第一,在此,我來說說明朝帆船的缺點
: 1.船隻結構不利於載貨:
: 如果說說西式帆船的船隻結構是人的肋骨,內部是中空的,那明朝帆船的結構就是竹子;: 船身被一節節的橫隔板所隔開, 橫隔板除了構成水密艙,它也是支撐起明朝帆船的結構: ,
: 往往一艘明朝帆船有多達十幾個水密艙。
: 雖然水密艙有助於讓船隻比較不易沉沒,但它也限制了船艙的大小,各船艙的物資與人員: 無法移動,人必須要從水密艙爬到甲板,才能到隔壁艙房,居住上十分不便。再者各水密: 艙的長度太短,以明末的趕繒船為例,艙長才3公尺,船隻無法裝上太大或太長的貨物,: 這限制載貨的種類。
明代的海外貿易主要是交易奢侈品(白銀、生絲、
香料、磁器)而不是大宗原物料貿易,不像波羅的海的
荷蘭船隻那樣要載運一堆木材穀物食鹽,奢侈品當然
更適合更多艙間來載運管理。這點西方人也是一樣的
,荷蘭東印度公司早期派去亞洲的其實有一大部分是
軍艦,載貨量只有商船的一半,但反正是香料之類的
俏貨,即使載貨量少仍有暴利。VOC中後期開始在亞洲
使用的中型艇也還是軍商兩用。至於在歐洲水域純粹
用於貿易與大宗物料運送的flute在亞洲海域的適航性
不佳,還得多加裝火砲,1630年以後用得才比較多,
1650年代因為與英國開戰的關係更不敢派flute到亞洲
。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6/10/blog-post.html
中國境內的大宗物料貿易主要依靠內河航運,海船
並不對應這類需求,自然缺乏相應的技術發展。以木材
來說,砍伐的原木直接往江河裡放流即可,頂多在中下
游扎成木排集中管理。少數中國不能提供的桅材或舵材
才會由海船載運(其實更方便的作法是在海外造船,清代
以後即如此)。
: 2.效率低且不易轉向的硬帆:
: 相較於西方船隻有多種風帆,能用三角縱帆、斜桁帆轉動來吃到側風,便可採之字航行於: 多風向的地方;而明朝帆船的帆種單一,桅杆上就只有掛上一面由竹篾、草席或葦席織成: 的硬帆。
: 因為帆種單一無法配合,不易吃到多方面風。且明朝帆船並沒有使用動滑輪[註1],轉動/: 操作如此重的硬帆甚為不便,航行時只能倚賴風向固定的季風[註2],年復一年的航行於: 固定路線。所以明朝帆船只能沿者海岸逐島航行(包含導航技術的原因),不敢去於陌生的: 水域[註3]。且與一般大眾所想的不同,硬帆在吃風上其實不如軟帆,帆的形狀其實更重: 要[註4]。
西歐的船隻主要在西風帶航行,風向全年恆定
,逆風航行幾乎是一定的,所以才發展出各種盡量
利用側風來逆行的帆裝。中式縱帆船並不是不能逆
風航行,但在季風帶航行只要順應季風的變換即可
往返,沒有迫切發展逆風航行的動力。在東亞季風
帶的航行中假使順風航行,西方的橫帆船經常趕不
上中式的縱帆船。(下文頁7-8)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8/02/blog-post_26.html
: 雖然清朝戰船開始也裝上西式的上桅帆與支索帆(清朝人稱為沾花戴帽),但那是清朝的事: [註5]。
: 註1:曾樹銘 (2009). 華舶的奧秘
: 註2:毛漢光(2018)."臺閩間的明清古船─臺灣海峽史之一".P16
: 註3:同上,P20
: 註4:丁永良 (2010). "風帆空氣動力學特性研究試驗"
: 註5:李天鳴."兵不可一日不備"
: 3.水阻甚大的船型:
: 水阻分為黏性水阻與興波阻力,而黏性水阻又再分為磨擦水阻與形狀水阻。風帆船隻因為: 速度不快,所以基本上只要考慮黏性水阻,而船型對黏性水阻的影響很大。
: 比較了《四種典型中國式古帆船性能之比較》與《Performance Predictions for the: East Indiaman Götheborg》這兩個論文,在一二節的低速狀態下,明朝帆船與西方船隻: 的水阻並無差別;但明朝帆船在4節以後,所需推力開始急速上升[註1],這表示在高速行: 駛時,明朝帆船的總體水阻將大為增加,需要更多的力去推它,才能增加速度,所以明朝: 帆船的船型不適合高速行駛。而Götheborg號的船速在6節以後總阻力才開始增大,之前: 則維持在0.004左右。且根據大陸復原的趕繒船航行實驗,該船的最大航速到6節就已經頂: 天了[註2]。
單純比較航速其實是以現代動力船舶的眼光看帆船,
並不符合帆船的實質;不同帆船之間的最大航速某種程度
上是個假議題。兩種帆船在同海域航行、動力都來自差不
多的風力的情況下,理論上能跑更快的船未必有機會吃到
所需要的風,自然跑不出優勢航速;在風不大的情況下能
夠更有效利用風所提供動力的船反而才能搶在前頭,儘管
還沒跑到最大航速。在西風帶普遍風高浪急的環境下西式
橫帆船有更多機會利用更強大的風力達到更高的航速,但
這種優勢在東亞海域並不明顯,因為一般來說沒那麼強的
風給你吹。反而是低速下更有效利用風力的中式縱帆船在
弱風的情況下能跑贏。
也就是說與其看帆船的最大航速,不如看航行區域的
盛行風速:
https://www.windfinder.com/#3/35.1738/70.6641
https://www.windy.com/?32.843,66.270,3,m:dzSagcU
今天的風速,越綠越黃風速越大。我們可以看出西歐
英、荷海船必經的英倫海峽、松德海峽(瑞典丹麥之間)也
是風速最快的地方。在東亞海域,夏季的六月風最快最強
最狂的區域在北台灣、西台灣與閩浙沿海,其次在越南東
面,但這兩區域都不在往返東南亞、海運必經的孔道上;
整個東南亞區域、隨著貿易風返回中國的船隻所處的海域
,風力都很弱。
: 註1:
: 陳政宏."風帆空氣動力學特性研究試驗".P10
: 註2:
: 许路(2008).”清初福建赶增战船复原研究”.P10
: 4.不利於砲戰的船身結構:
: 以明朝的海戰戰術來說,艏砲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是船上少有的數千斤大砲,發射的砲彈: 能對敵船造成重大損傷,但問題是明朝帆船的船型卻不利於艏砲的發射。
: 以明朝福船為例,福船的樣子就像跟大香蕉,且上擴下窄,船底成U型。問題就在於它的: 艏艉並不對稱。當福船靜止時,船的艏艉並不是平行於水面,而是頭高尾低,這表示放在: 船頭的重砲是朝天上的;你要等到船頭被浪壓下,火炮與海面成平行時,你的艏砲才容易: 瞄準,那時打出去命中率才高,不然砲彈就只能飛上天或當魚雷。而且水密艙狹小,也限: 制了側舷砲的大小;大型的火炮無法放入艙內,更別說擺在四輪砲車上吸收後座力;側舷砲: 擺在砲架上,而砲架釘死在甲板上;砲不能太大,不然砲的後座力會撕裂甲板與船舷;《台: 灣外記》提到,如果水師將領想自殺,除了引爆火藥庫以外,他可以兩侧側舷砲一起齊射: ,這樣砲的後座力能撕裂船身,船可自沉。
中式帆船的船艏砲是在船艏另外朝前開孔的,沒有朝
天開砲的問題。好比說下面這張鴉片戰爭時的清軍水師船
,船頭另開砲孔:
https://weaponsandwarfare.files.wordpress.com/2019/02/dvsfvbfb.jpg
中式帆船當中廣船、福船延長的船頭船尾稱為虛哨,
船頭火砲一般不會放在虛哨,而是放在船體與虛哨間的開
口,這裡為了收放錨纜,本來就是有開口的。可以參考日
本收藏的唐船圖:
再者,在風帆海船的時代討論火砲命中率,其實很大
程度上也是假議題,因為當時並沒有任何因應船體顛簸海
波搖動下還能穩定砲位的裝置,離開不超過幾十米火砲就
打不中目標才是正常狀況。明代的火砲也不完全是最重型
的放船艏,兩千斤級的火砲也可以放船側(下文頁3):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6/04/blog-post_26.html
: 5.落後的舵:
: 雖然中國人使用舵比西方人早了1000年,但一直沒多大進步;當十七世紀中葉,西方人把: 方向盤與舵結合後,只要轉動方向盤,連桿就會帶動舵的轉向,加上一些省力裝置,操作: 起來既方面又快速。但明朝帆船還是靠捎公用搖櫓的方式在操作舵,既費力又反應緩慢。: 而且中式的船舵還容易被風浪打壞,通常要準備 2~3 套備用舵當消耗品;嘉靖年間,使者: 陳侃的封舟船舵就因為風浪報銷過,把備用舵換上才繼續航行,後來清朝封舟的船舵用了: 西洋造法,不用另外再備有副舵,對此,徐葆光還跟船長爭論過[註1]。
: 註1:https://kknews.cc/zh-tw/history/qe23rlg.html
平衡舵和多孔舵在中國都比西方早出現。平衡舵意指舵
軸兩端的舵葉面積大致相當,所以轉舵時會比不平衡舵省力
。多孔舵則是在舵面上開孔讓水流能通過,這也能在轉舵時
更省力。轉舵比較省力也意謂著比較不容易因為使力太大而
損壞。這是李約瑟已經討論過的。
另外,除了舵之外,櫓也是很重要的推進與改變航向的
裝置,晚明的鳥船就因為用櫓多像鳥張翅一樣,故名。櫓不
只可用於船尾,也可用於船艏,首尾一起轉向自然比較靈活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適應環境需求發展才是常態,用不上的東西會被逐漸遺忘
推
可是這些科技樹還是沒有繼續往上點
點了如果不能適應環境 技術本身沒大用處 還是會失傳
古希臘人就知道利用蒸氣動力作開門之類的裝置了
環境決定論一直都是比較合理的分析方式 但是最近很多
唯心論的說法很流行 甚麼封建貴族精神 武德充滿啥鬼的
那兩種其實不矛盾
地理環境形塑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再影響具體表現
那文化傳統發揚時有時早就不在那原始環境
就像艱困區域讓宗教信仰強大
但信徒移去爽地 依然維持信念作風
只能說比例很小 還必須考慮和當地其他族群互動的影響
基本上我們已經很難在諾曼第看出維京人的傳統痕跡了
同樣的 西西里也是 而同樣的冰島 格陵蘭的諾爾斯族群
和斯堪地那維亞的在風俗上經過時間推移也開始形成差異
當年隨著Great Heathen Army到不列顛群島的 到中世紀後
期其實也很難看出來了 同樣的例子其實也可以拿蒙兀兒
來講 受到自然環境和當地或周邊族群互動的影響更大
講長期的話 那些都已不重要
無論歐陸還有無封建貴族或紳士傳統
他們當年已先誕生科學工業社會
其他老東西退場,也無關緊要了
影響重點就是早期關鍵moment
過了就過了
推
真是懂,謝謝cjol
看完都想再去開一局大航海時代造船來玩了。
:
我記得搖櫓動力轉換比,好像比槳帆船的漿要高?不知道是
船型有關還是純粹比槳更省力
唯心論才以可以塑造優越感啊
推
推
推
推
推 清楚
推
推專業回應
就是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啊,有人的需求那門科技樹才會長
沒需求的話誰會支持你長那門科技樹?
補推
1
這類鐵火砲的砲耳不是一對而是兩對,而且砲耳 縱剖面是四方形的,所以大部分專家認為這是搬運用 的砲耳,並不能調整射角。但是這離調整射角也就一 步之遙。1977年在常州就出土只帶一對砲耳,而且砲1
啊西式火砲後來就是採用砲耳然後把houfnice和 serpentine那種類型的射角調整裝置淘汰掉了啊。呃 你不看上下文的嗎。 ※ 編輯: KoujikiOuji (150.116.197.79 臺灣), 06/28/2021 20:09:38 → Jameshunter: 這是講來反駁H大的胡斯吧? 06/28 20:104
唉呀…實在於心不忍。 ※ 引述《hgt (皇元界朝)》之銘言: : 啊西式火砲後來就是採用砲耳然後把houfnice和 : serpentine那種類型的射角調整裝置淘汰掉了啊。呃 : 你不看上下文的嗎。16
這時候參一腳 好像不太對 我沒有打算介入 兩位大大的"火炮之爭" 我要回的是 最原始那篇 對於明代船隻 的文 先講結論 明代造船技術 沒有那麼不堪 只是需求不同 加上後來海禁 演化樹技能點點的方向不同罷了3
奇怪,幾門又是什麼重點?? 有就有,沒有就沒有,荒廢就荒廢 有這麼難講喔??? 我一直要強調的重點就是中國技術研發緩慢的原因 結果你一直把討論時間軸往前移,是有什麼意義?? 你要往前討論,那我當然知道火藥是在中國研發啊6
啊本來就電視節目,你是有看到他寫成論文發表? 我告訴你啦,至少朝鮮火車的形制韓國人的推定復原是 有寫論文的,你連有論文都不曉得就在那裡實驗實驗, 實驗那麼好作,你趕快把200公斤以上砲重的馬拉火砲 追趕遊牧民族的實驗作一作啦。21
原文吃光,順便請幾位板友避免太針對彼此。 基本上我的觀點是傾向於明代軍事科技落後的最大關鍵與象徵是「粒狀火藥」的不普及, 歐洲大抵來說在十五世紀初開始逐漸普及粒狀火藥的運用,可能也是1440年代重炮崛起的 基礎,不過似乎直到十六世紀才完成轉換就是。 粒狀火藥傳入明朝是嘉靖中期的事情,大約1540年代就有相當數量的紀錄,但是直到明朝9
喔…你這顛三倒四回個啥呢,我就問你一句,蒸汽動力 為什麼西方沒有接著古希臘繼續發展下去,而是到18世紀才 開始發展呢?你說人家有需求,但整個中世紀到近代早期西 方人都沒用蒸氣啊,你的需求是誰的需求啊。欸討論歷史從 史實出發不好嗎,你前面弄個電視節目也就算了,現在史實2
啊咧…怎麼電視節目又拿來說嘴了,你是被神機箭傷害 過嗎,傷害不大你都知道啊。我說啦,我不知道已經第幾遍 強調過的、沒有實物留下來的、文獻當中出現不多而且很晚 出現的houfnice,借問h先生,你到底是因為哪些證據覺得 這門houfnice好棒棒呀?探索頻道有作過houfnice的實驗嗎
28
[問題] 明國的軍事科技發展會輸給同期西方從以下兩篇文章可以看出明國末期儘管戰亂不斷 但明國軍事科技還是落後同期的西方列強 有部分在山寨人家的建築或火砲,但整體水準還是落後人家 有點好奇明國從戰爭中創新科技的速度會落後西方 財政?或是其他結構性因素?4
Re: [問題] 明國的軍事科技發展會輸給同期西方你這篇真的一直戳我笑點XDXD 人家做實驗,你偏要硬凹什麼電視節目 信不信隨你XD : : 喔,照你邏輯,歐洲環境最適合科學研發,其他地方都是因為 : 欸,你以為科學技術是像遊戲一樣有個進度條3
[心得] 舷側齊射炮術的發展 Part II16世紀的海軍非常強調把重炮安裝在儘量低的地方,以便對敵艦吃水線附近的船殼造成毀 傷,然後低矮的槳帆船很輕鬆的辦到了這一點;但面對有高聳艏艉樓的克拉克帆船時,該 怎辦?而且克拉克帆船的艏艉樓是圓形的,根本無法擺炮;後來船匠們把船尾改為方形, 解決了這樣的問題(請別問我為何不把船頭也改成方形)。 第一個被擺上重炮的克拉克帆船已經無從考證,但我們知道的是在船艉最低一層甲板處,2
Re: [問題] 中國常見的兩個觀點推文就提醒過人家叫做Callado了硬要叫錯人家名字..... 先節錄一段黃一農〈紅夷大砲與明清戰爭──以火砲測準技術之演變為例〉的文字: == 在另一方面,伽利略的理論雖適用於低速、短距離的重迫擊砲砲彈,但因其未能考慮進空 氣阻力的影響,因此在估計高速砲彈的軌跡時誤差頗大,且因當時火砲的鑄造和彈藥的製2
Re: [閒聊] 15世紀歐洲後膛蛇砲操作真的是滿可憐的,這串文沒看到你引用了什麼內容 ,你引個書名後,全是空口說白話!! 然後讓布羅、法國火砲講不過,又要跳什麼亨利七世、 亨利八世XD 我貼影片,有說是屬於哪一國哪一王嗎???2
Re: [心得] 從砲到炮[中]能寫的我大概都寫了,的確目前就我所知記錄僅此而已 。個人閱歷有限。 整個元代與明初火器相關的文獻與圖像資料都非常有限 ,這方面的求證非常困難,很多考古發掘其實也有待進一步 整理(據我所知很多古砲挖出來以後幾乎沒有相關的後續研究1
Re: [問題] 明國的軍事科技發展會輸給同期西方實在是跳針太多次,再回一次,之後就不再回!! 你覺得胡斯戰爭的考證都無證據力,都是嘴上說說 那也OK呀,去學術界說嘛!!!! 看西方學界採不採納嘛!!!! 他們採納我就相信只是嘴砲啊!!!- 呵呵,那我之前也只是一句英國長弓兵被打得唉唉叫 沒說那兩門砲在Formigny有多關鍵啊,怎麼你就歪到 火砲沒什麼作用?? 這也不是你第一次模糊焦點,上一次我說火砲運用技術 你也是偏要歪到什麼歐洲鑄砲如何。
- 圖文版: 英國人戰術先進,西班牙人戰術落後? 在現代人眼哩,西班牙人使用了當代人都覺得落伍的戰術;頂者英國人的火力,操作船艦 向英艦靠近,然後依靠自家的步兵登舷,然後決定勝負。但如我在前文所說,這在當時是 正統武學,許多將領覺得,最好的艦隊作戰方式依然是源自於槳帆戰艦的戰術,如同騎兵